笔趣作文班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5.95W 次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精选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掌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会“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志向、情怀上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所宝:曝:拊掌:云:奴: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牛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会写“哉、巍”等3个字。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之喜和失去知音之痛,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3.能根据注释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老师带了一份礼物——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他们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艺术的精华啊!想听听吗?闭目静听,想想这样的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2、同学们的想象力好丰富!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形式,我们静下心来多听听,就会被他散发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厉害的同学可能还能从琴声里听出琴师的心声、志向、情怀、抱负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和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有关的故事。

出示课题:伯牙鼓琴。指名读准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读这样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什么?(慢慢地读,注意断句,停顿。)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试着读准读通。

2.多种形式读课文。

(1)师范读。老师也来试一试,我给几个难读的句子断了句,同学们仔细听听你读准了吗?

难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老师的样子再读读看,指名读。

(3)小结:合理的停顿可以让古文更有节奏感;适当拉长字音可以使古文更有韵味。

3.再自由读,尝试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现在读起来感觉怎样?

4.齐读。(古文就是这样,越读越有味道。)

5.看课题,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引出读注解和应用自己已有知识和语感)。“伯牙鼓琴”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讲?

三、再读课文,初解文意

1、出示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试用现在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看注释,看插图)

2、交流: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绝弦了吗?(板书锺子期)

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你能找到吗?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借助注释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2)断句朗读。文言文的断句是根据它的意思而定的。

(3)古人用“知音”形容这一对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研读文本,解读知音

前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1.体会偶得知音之喜

师介绍资料:伯牙擅长弹琴,琴艺高超,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每当他抚琴弹曲时,听琴的人就会纷纷赞叹……当他弹着悠扬欢快的曲子,听琴的人纷纷赞叹……当他弹着哀怨悲愤的调子,听琴的人还是纷纷赞到……不管伯牙弹什么曲子,不管他发挥的好或者不好,每次弹完琴都只能听……伯牙心里会想什么?

(1)在伯牙感叹人生苦短,知音难求的时候,他在楚地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山野樵夫钟子期。

(2)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①志是什么意思?“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什么意思?子期怎么说的?

②“哉”是表示赞叹的语气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善哉,用现代的话可以说成……原来,子期是在赞叹啊,我们就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女生读伯牙的部分,男生读子期的部分。

③这里还有一个与“哉”一样是个语气词的你能找到吗?“峨峨乎”是什么意思?把“峨峨乎”就是为了强调泰山的高大巍峨。我们读的时候要把这个连起来。指名读。

④“峨峨乎若泰山!”是什么意思?看图,钟子期闭着眼睛,就像巍峨的泰山就屹立在眼前。解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展开想象。

⑤你能解释“汤汤乎若流水!”了吗?把整句话的意思说给旁边同学听听。

⑥齐读。伯牙鼓琴,当他志在高山时,锺子期仿佛看到……当他志在流水时,锺子期仿佛看到……

当他志明月的时候,锺子期仿佛看到了……当伯牙志在春雨的时候,锺子期仿佛看到了……伯牙鼓琴还可能志在哪儿呢?同桌两人试着编一编。

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少选之间而志在(),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反馈交流。

总而言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懂。他们这种默契,用一个词或一句诗形容,就是……能够听懂心声,这就是知音啊!连读前三句。

(3)春花秋月,和风细雨……自然界的景物何其之多,何其之美,俞伯牙为何只选了高山流水,

锺子期从琴声里,真的只听懂高山流水的美景乎?应该不止吧,你觉得伯牙想用高山流水表现什么,锺子期从高山流水的琴音里还听出了什么?(志向,胸怀,抱负)

(4)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5)这世上爱听伯牙鼓琴的人何其之多,但真正能听懂他的琴音,与他兴趣相投,心灵相通,志向相似的人,却唯有锺子期一人!因此,伯牙谓子期为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而伯牙何其有幸,能觅得子期这样的知音!你觉得在伯牙什么所念,都能被子期必得之的时候,伯牙心情怎样?他会对子期说什么?伴着《高山流水》的琴音仿写: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叹曰:“善哉,善哉,”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让我们来分享他们知音相遇的喜悦,读读前文。

2.体会痛失知音之悲

(1)再好的朋友也终有一别,他们分别时约定来年再聚,以叙衷肠。无奈世事难料,知音早逝,第二年,俞伯牙见到的是钟子期之墓。你能想象这时的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诗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出示配音朗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你能想到什么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于是,悲痛欲绝的伯牙做了一个决定。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谁能用朗读读出伯牙的悲痛?(指名读)

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读读这句话!

现在你对伯牙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伯牙觉得只有这么做,才能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他用这种方式来……板书:谢知音

五、再读文本,升华积累

1、短短几十个字,记下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流传千古!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2、播放乐曲。伴着这一曲的《高山流水》一起来记住这段动人的情感。

3.练习背诵。

篇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到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去与一位古代的伟人对话,他就是孟子。谁能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生举手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课题:学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学弈”是干什么吗?(学下围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学生齐读。(诲、惟、鸿鹄、弓缴、弗、矣、与,强调“为”是个多音字)

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四、品文明理,提升感悟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而第二个人在学习时却三心二意,所以结果不同。)

2.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任何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停顿提示,反复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先将课文分层次,然后根据提示背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孔子的画像课件,并简单介绍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请同学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

2.指名同学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错的语句。

3.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语速、语气)

4.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举日——“象”的观照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太阳的样子。

早晨,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圆圆的,红红的,大大的;中午,太阳升上了天空,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亮的。看到了吗?

(2)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车盖盘盂)

(3)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提示,继续想象太阳。

师设置情境: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热着,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感觉到了吗?那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沧沧凉凉探汤)

(4)理解“沧沧凉凉”“探汤”

(5)齐读词语。

2.择日——“理”的寻思

引导学生探究“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每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1)师:大家注意看,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那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了一条线(板书: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这里有些什么名堂?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2)教师引读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一大一小,一冷一热”的感觉。最后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辩日——“趣”的体验

(1)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

(2)理解“辩斗”(辩论,争论)

(3)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好角色,然后大声朗读两小儿的辩斗。(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倾听。)

(4)师提示“辩斗”语气、神态、动作要逼真。可在原文语句前创造性地加上“此言差矣”“非也”等反驳的言辞,还可以赋予两小儿动作,尽量还原两小儿激烈“辩斗”的场景。

4.决日——“知”的分享

(1)师: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2)通过用“决”组词的方式理解“决”在文中的意思。

(3)学生自由举手表演“问孔子”的情景。

(4)师创设“解疑”情境1:那依你之见,是日始出时去人远,还是日中时去人远呢?请小先生不吝赐教。

(5)师创设“解疑”情境2: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又是为什么呢?哪位高人愿意指点迷津?

5.悟日——“智”的启迪

(1)师: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题。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老夫子。

(2)齐读最后一段。(板书:知)这里的“知”怎么理解?“孰为汝多知乎?”用现在的话怎么说?

(3)师: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可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四、通读课文,领悟道理

老师小结:《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篇四: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宽泛的人文主题为“艺术之旅”,语文要素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本篇文章,全文共有93个字,语言凝练、故事生动、内涵深远,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高年级学生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但是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口语化讲述故事,具有一定难度。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并不容易。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情,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文章意思,展开合理想象,讲好故事,并且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故事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上,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形成语言感知能力,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同时为讲好故事做好铺垫。其次,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调换、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炼、隽永的语言特点。第三,指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变换人称转换角色讲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学习方法上,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交流空间,让学生品读、感悟、批注、表达。课堂评价上,以语言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激励、点拨、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到学习内容之中,达成目标,习得方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意。

1.课前谈话,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二)读通——知文意。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音。

相机指导“处、好、数、曝”四个多音字的读音。

(3)齐读全文。

2.自学质疑,理解文意。

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本文地址:https://www.bqzwb.com/czszw/zhongkao/1262811.html

  • 标签: 语文 上册 部编版 文言文 六年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笔趣作文班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11652号-6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