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作文班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0篇)作文

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0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6.57W 次

篇一: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

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0篇)

寒假伊始,学校向往常一样送来精神食粮的时候,我首先阅读的是万玮校长的《学校管理的本质》,万校长用一篇篇发言稿写出了自己悟出的教育管理之道。书中,如实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闪耀着教育教学思想的光辉,引人深思。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场所,学校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作为教育人、管理者更要明晰教育的本质、学校管理的本质。书中所提炼“搭台,成长,赋能”这六个字给予学校发展更好的诠释,也让我跟随万玮校长的脚步去审视自己的学校。智者的言论和思想,是我们学习的资源,也是我们批判和思索的资源。

一、品牌是帆,注重品牌效应

万校长在自序中提到学校几年内推动一系列改革,创立了“平和教育”的品牌,所在的平和成为社会认可、家长称赞的一所学校。在学校建设中,现在很多提到品牌二字。品牌即口碑,不是贴标语贴出来的,而是矗立在人们心里的,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对学校的认可。品牌已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就拿行知学校来说,以前当别人知道我是老师,问我是哪所学校的时候我总是说“瑶海区”的,因为说了校名别人也不知道。别人再追问下去:“瑶海区哪所学校?”不得已我才说“行知”。“行知是私立的吧?”每每听到别人这么说,内心总是拔凉拔凉的。学校拥有品牌,老师们才有力量,有底气,有自信。行知学校从最初时的小四合院,九个年级共十几个班,经过几代校长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发展到现在的集团化办学的一校六区模式,现在我会很自豪地说我是一名“行知人”,行知带给我们的是尊严和荣耀。学校的品牌不一定非得靠大楼、大设备这些硬件支撑起来,实质上更要靠文化、靠内涵来扶植与壮大。

铸造品牌对一所学校来讲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品牌学校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校园文化。虽然我们和真正的品牌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行走。

二、教学理念是打造品牌学校的灵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管理。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的灵魂。如果从小学开始,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这终将让孩子们走上不归路。这些年,我们学校的教育可以说是陷入了一种尴尬局面,在大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仍然坚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很多时候,当自己静下心来思考,教育不过二字,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深意,这是一条让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探索道路,学校教育不能走功利教育之路,要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撑起了一片天空,照亮学生的前路。我相信只要用心、用爱教育,不仅是学生,作为老师自己将收获到真正的幸福。

三、文化底蕴是打造品牌学校的关键

万校长给教育的定义是:把所学的东西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两方面就是教育——人格和气质。人格和气质该如何教?这就需要文化。文化蕴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活动,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平和文化建设提供给我们三个有效的做法。文化交流中心:学校品牌、文化与价值建设;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课程;管理去行政化: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十年校庆时平和阐释出的校园文化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校一整套文化体系。

自建校以来,我校一直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践行先生的教育理念。作为以教育家命名的学校,我在思考如何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主线,通过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落实“五育并举培养人”的目标。另外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与校本课程研发结合起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赖于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我校已开设了一百多门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了渠道。今后还可以对科目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创新,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让教师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引导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这是一本值得静静阅读的书,看平和的故事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聆听智者的声音,激发我继续去寻梦去思考,读懂自己的学校和学校的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和建设者,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搭台铺路,实现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双赢发展。

篇二: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

《学校管理的本质》每篇文章极好,结合实际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万校长更是看一部电影、读一首诗词便能有深刻的思考与感悟!通篇表达的教育境界,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学习咀嚼。

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当今现代社会,学校管理活动已经从经验走向科学,继而走向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这就要求现代学校管理者要有一个进步的管理思想氛围,如民主、人本、效率等富含现代管理意蕴的思想,这与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密切相关的。

教育管理的发展轨迹,是从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继而走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发展过程,因此,学校管理应当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形成一所学校可传承发展的独特文化传统。

行知作为一所老牌的学校,能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校舍、质量等表面的因素吸引人,更主要是由于她的传统、氛围等内在因素所散发出的魅力令人钦佩。学生家长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求学,首先是冲着学校优良的育人环境而来。育人环境即为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而学校文化得以传承,必然需要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我特别赞同万校长的个人观点,无为而治。文中指出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一所学校的学生老师都发展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感受到校长的存在,而认为是自己自然而然生长的结果。当然,实际情况是达到理想之前必然要经历三个层次控制,激励和服务。

我的理解如下:

一、形成制度文化,体会学校文化精神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一所学校要有一个文化的蕴涵,文化的蕴涵越深厚,学校的基础越深厚”。围绕瑶海教育发展规划,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不断提炼、升华而形成了现在的行知精神文化。“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三风一训文化,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学校高效管理的前提就是依法办学,按律治教,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章制体系,配之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使师生自觉地围绕学校的管理目标运作。

初来乍到,参与了集团一项制度的讨论,学校制度制定的原则是规范为主、惩罚为辅、体现民主的原则。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做到制度无情、管理有情,建设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就是让所有的教职工生活在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让全体教职工在制度文化熏陶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从而形成以制度塑造人、以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人的科学管理工作。

二、激发师生积极性,建立自我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的关键就是人的管理,而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他们有着神秘的生命之魂,无与伦比的思维和想象,鲜明的生命经历,旺盛的生命能量,真挚的生命追求。在人的管理上努力处理好纪律和自由、个性和共性、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为师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何激发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他们的潜能?学校开展大量的学习培训活动,让老师们都能积极参加,让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使自己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发挥名师帮扶、指导、辐射作用,带领教师浸润教育智慧,追求教育理想。使教师在高度的专业化学习中逐步形成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在这样的核心价值中学会自我反思,实现自我管理。学校也需要这样一支高绩效的团队,集体奋斗,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只有这样,学校的总体目标才能够实现。

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岗到人,落实责任到人,把调动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建立教育目标、树立教育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充分激活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创造适合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校园环境,保障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文化正是随着教师自我管理的提升,个人素质的上升,不断升华逐渐积淀而成。

书中万校长举了一个陪餐服务学生的例子,我来说一个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例子,行知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放路队是基本不用老师操心的,低年级班主任是带着的,中高年级孩子们能很好地自我管理,小路队长举着路队牌很有气势的带着同学们排好队走出校园,不是班主任不管,很多班主任还是会悄悄关注,目送孩子们整齐出校园,发现问题也会突然出现纠正,主要是已养成了良好习惯,大部分时间孩子都有管好自己的意识,既锻炼了孩子自我管理意识,也形成了行知学生自主的路队文化。符合万校长书中所说好的教育一定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核心的。

三、实行人本管理,形成宽松有序育人环境。

现在学校教学任务和安全管理任务都很重,小学又是班级常规建立、学生习惯养成的最重要阶段,教师压力大,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服务师生便是管理层最重要的工作。制度管理力求科学公正,软性管理注重情感交流和团队共同价值的认同引领。对教职工,在政治上一视同仁,作风上民主公正,业务上帮助支持,思想上沟通协调,服务好师生,广开言路,促进交流,帮助他们尽量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或给与建议指导,努力创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校园环境。提升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归宿感。逐步实现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促使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为孩子的健康快乐的成长提供沃土。

文化管理则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不管。从中庸思想的普遍方面、平等原则的显现方面、包容思想的体现方面、变化思想的必要方面、无为而治的境界方面加以探索和实践。力求无为而管,有为而理。既讲究“管”的艺术,又重视“理”的科学提升;在笃学中讲究“理”的科学提升,在务实中讲究“理”的针对性,在沟通中讲究“理”的和谐性,在创新中讲究“理”的独特性,在廉政中讲究“理”的原则性。

实践证明,重视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积极、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能促进教职工对工作更深层次的感悟。当教职工把日常工作当作自己成长的载体时,他们会把知识的传授与生命的情感交融为一体,会把敬业升华为乐业,去尽心地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去追求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做一个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在不断追求前行时,身后已留下坚实的足迹。

正如这本书封面所言: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是成长是赋能,让学校成为传播科学的殿堂、弘扬文化的圣地、张扬个性的乐土、净化心灵的家园、凝聚人心的王国。作为行知一员,我将尽力做好服务,把行知优秀的文化传承发扬。

篇三: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

非常荣幸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我阅读万玮校长的《学校管理的本质》这本的一些心得感悟。我分享的主题是:我心向阳,只愿桃李芬芳。

初拿到这本书,看书名,还以为是一本严肃高深的教育理论书籍,读了几页之后,我只想说,是书名欺骗了我,我脑子里只剩下四个字来评价这本书,那就是——引人入胜。万校长的行书风格非常的平易近人,他或用故事,或用案例,或旁征博引,或用他数学专业的原理来阐述他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以及他对人生、世界和未来的认知。整本书内容跨度非常大,既充满哲学意味,令人思绪万千,又非常接地气,令人茅塞顿开。看完整本书后,我已经把它归为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我想我以后还会去反复阅读它,因为我相信它会带给我更多的启发。今天我主要分享有两点令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一、处处皆是教育,影响无处不在。万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有三招中》篇章中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的场”,他从课程理论的演变(即学科中心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尤其是认知主义中的建构主义课程理论),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即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说明学校建设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认识上,万校长在他的学校里建立了文化交流中心,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实施管理去行政化。看到这里,我想,从把一个只有几座建筑物,几个运动场地和一些工作人员的地方变成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使学生充满自豪感,依恋感;使老师充满归属感,幸福感;使家长充满信任感,安全感的充满魅力的地方是不容易的。一所学校的生态系统从建立到开始进行良性循环,慢慢使教育的价值萌芽,生长,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管理的力量。管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我的想法是,首先要多看多思考。多看,第一是多看校园。校园是我们经营的场所,所以必须百分百的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构成,了解它的变化,只有多看多转,才能发现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发现哪些地方可以完善使它更有潜力,更有未来,更好更美。第二是多看人。这里的多看是多关注多了解所交流的意思。我们身边的同事与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的一家人,只有多关注多了解多交流,才能亲密无间,才能形成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万校长在书中多次提到,与他人相处要保持谦逊姿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灵魂,要学会聆听和有效沟通。多思考,可以保守,但不能守旧,更重要的是创新。学校建设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思维就要跟得上变化(当然,想是一回事,做可能又是另一回事,这需要敢于尝试,勤于反思)。其次是发扬实干精神。万校长在谈管理理念时举了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对他高管出要求的例子,其中提到一个概念叫“闭环”,既一件事只要到了你手里,就要负责到底,最后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结果。我的理解是,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件事,就不能中途打退堂鼓,不能推诿,不能放弃,不能抱怨,而是要想办法办好,因为这是一个因果的逻辑关系。这样想着,就会做到繁琐不怕,困难不怕,不会也不怕,尽力而为,完成了就是一次人生的成长。最后,还要学会在管理中淡化管理的痕迹,实现“无用而有用”,让被管理者产生“是自己自然而然生长的结果”。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务,要实现“无用而有用”就是要强化服务精神。

第二、坚定信仰,不辱使命,体会荣耀。万校长在“教育者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个主题词”中分别阐述了“使命”“荣耀”“信仰”这三个词。

(一)使命与人生意义紧密相关,一个人有了使命感,人生才有意义,才有目标和方向。关于人生意义,本书中还有一段话“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充满智慧,给人启发。我想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就帮助我的学生得到发展和健康成长。我很庆幸,时值当下我依然能够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和我的学生,没有职业倦怠的消沉和低迷。在课堂上我也曾有过频率不对的困惑但是正如书中所说,只有把心打开,不断学习,反思,总结,才能气场日渐强大,才能对上甚至调高频率,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老师也要跟着变,只有走出舒适圈,不断武装自己的豆脑,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肩负新时代的育人使命;

(二)说到荣耀,很多人想到的是获得荣誉,得到奖励的光荣,又或是物质的富足,社会地位的显赫,而文中用另类视角解读什么是荣耀,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作者理解的荣耀也和人生意义相关,他认为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服务他人和社会,那么再苦再累都是有价值的,是一种另类的甜蜜,这就是职业的荣耀所在。那么,我们就要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继而有一天可以荫庇他人造福社会,让他人因为我们的到来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三)大家经常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我借用一下,也可以说教师有信仰,教育有希望。书中说道教育者需要这样的信仰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师要时刻保持初心,要时刻铭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我们是人才的培养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帮助者,而不是“考试机器”的生产者,更不是为了分数的施虐者。升学考试在教育资源有限的今天,我们都无法避免也不能逃避,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无论在那个年级,处于何种阶段,都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有没有落入模式,有没有变得庸常,有没有扼杀学生的智慧与情感。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自由的人,都有其自由的思想,尊重个体应是为师,为人的基础之道。

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地方值得学习,比如书本最后展示了万校长对诗词歌赋的研究,也让我倍感兴趣。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多读书!

篇四: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

书籍是全社会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象这春天里没有阳光,缺少生机。万玮校长从一线数学教师成长为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一路走过来,万校长有许多的经历和心得,通过《学校管理的品质》这本书,向读者一一道来。读完这本书,有很多地方引起我共鸣,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1、管理即服务

本书的第14页,万校长说,管理要去行政化,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只是发号施令,要为师生服务。服务,我认为可以分为行动方面的服务和思想方面的服务,很多管理者,腿比较勤快,能及时提供行动上的服务,但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这远远是不够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的管理者要来自一线的教师。作为管理者,应该在教学、教研、育人方面能为教师提供服务,所以专业方面不能比教师差。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

2、以课程为抓手,促教师发展、学生成长

本书的第10页,万玮校长说,学校的建设应该是以课程为中心,而不是以生源为中心。每所学校都大同小异,如同汽车,所有汽车的常规功能都差不多,很多功能根本用不上,大家平时基本不用的功能,那不是核心,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发动机。很多学校有这个特色那个特色,但基本都不是教育的核心,学校发展的核心是课程,通过课程建设,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提升学校品质。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万校长说,学校里真正核心的课程只有两个,体育和阅读,我认为不全面,学校里真正核心的课程应该是三个,体育、阅读和思维。

3、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本书的第20页,谈到二元对立论,由此我想到一直让大家争论的话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很多人认为,学校教育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有他无我。何为素质?我认为,学校通过课程、活动等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勤于动手、思考,让同学们有上进心、责任担当的意识,还要让学生体格健壮、心态阳光。如果我们的学生具备或者说基本具备这些素质,教师在学科教学方面适时提出专业的要求和指导,同学们的学科成绩不会差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应试问题。所以我认为成绩是素质教育的附属品。

4、无为而有为

本书的第34页说到,事情做成功了,别人并没有感觉到顶层设计者的存在,觉得是自己的成就。这就是管理者非常高的境界了,一般的人是达不到的。我们管理者要让老师感觉到自己岗位的存在性,当然,这种存在感不是折腾老师获得的,而是由于你的存在,让老师们感觉到方便或者一种依赖。要是你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不在岗位,老师们都没任何感觉,那你这个岗位就可以考虑撤掉了。作为分管领导,要甘于做幕后工作,搭台给老师或者中层,不与老师或者中层抢功,但要敢于承担责任。

5、以变革求发展

本书的第37页谈到变革,每一项变革背后的工程都很浩大,都很折腾人,但为什么还要变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何一项制度、举措都有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它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是合理的,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客观的条件、环境的改变,可能就要改进、完善,也可能有更好的制度、举措能取代它。但我们的变革不是人为的折腾老师,而是向着积极的方向去发展老师。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的工作,就是温水煮青蛙!就如体育训练,如果训练一直是匀速跑,人不累很舒服,但很难提高成绩,充其量只能减脂,按照规律跑很累也折腾人,但确实能有效提高成绩。例如,我们站塘校区近两年新入职的老师占三分之二还多,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我们就采取了一些变革,只要方向不错,坚持一两年肯定有惊喜。

6、保持旺盛的工作状态

本书的第59页万校长说,在做了校长之后,他时常提醒自己戒急用忍,要老成持重,过了几年都过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受传统文化影响,国人都信奉中庸之道,无过便是功,尤其是人到中年,头顶上有个帽子,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守住家业就行了。其实,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前任给你再好的基础,守是守不住的,必须要进取,积极主动求发展。也许,作为管理者,我们自身不年轻了,不干也差不到哪里去,再干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我们老师还年轻,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我们要带着他们发展、进步,必须要有这种使命感,这是作为领导的职业操守。

7、关于教师基本功

读到本书的第130页,我感觉我们可能太注重教师的教学上的基本功、专业知识的发展了。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科知识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学生学得苦、学得累,时常有厌学情绪。在义务教育阶段,我认为教师的亲和力、幽默感、讲笑话等方面的技能也是我们老师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试想,课堂上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了,知识比较枯燥时,这个时候老师搞一句冷幽默,或者一个笑话,同学们一下就振奋起来,情绪高涨,听课效果自然不一样了。所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8、一点异议

万玮校长是一名数学老师,但喜欢阅读,人文素养马马虎虎,知识面还好。我也是一名数学老师,与万校长比有点汗颜。但对于本书的第57页内容,我有不同看法。蜀国被魏国灭国,人口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想当年蒙古十万骑兵,横扫欧亚大陆。诸葛亮的悲哀是跟错了领导,以诸葛亮的才能,要是跟一个雄主,肯定能成就一番功名事业。所以任何一个单位,领导非常重要!另外,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单位,发展也要考虑势,处在上升势头,那就是椰风挡不住,认定是对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不能犹豫,错失机会。反之,就要慎重,没有条件那就要借势,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借势而为,趁势而上!

篇五: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

每一次用心的阅读,都是在积累一片片思想火花。或零星,或零散,但雁过留痕,及时记录阅读感受,才能真正地在脑中有所沉淀。

万玮校长的这本《学校管理的本质》,刚拿到手,我被书名震住了,有点望而却步。心想,这本书要么不适合我读,要么我读不懂。但在随手翻阅的时候,我被书中最后一篇《教育者的气象》所吸引,引用经典诗词,加以精彩赏析,一诗一故事,一诗一教育,作者在诗情画意中畅谈了教育思想,传递了教师成长和成功的秘诀。于是,从最后一篇往前,我看完了这本书,收获很大。

在我浅显的认识中,“教育”和“管理”是两个特别大的概念。虽然我已经从事教师职业12年,进入学校中层队伍前后也有5年,但还是不曾涉猎此类书籍,更不曾真正思考过其内涵和方法。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这两个概念,可大,可小。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面对学生时,富有正能量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应该都是教育。而作为一名中层干部,面对学校时,对待一人一事、一言一行的态度,也应该都是管理。

育人先明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生本是两个独立个体,因教育而密不可分。

我特别认同作者的观点:作为教师,在我们的职业人生中应该有这样三个主题词——“使命”“荣耀”“信仰”。

从我们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便不再是一个人在行走。

我们不断读书、学习、思考,不只是独自享受收获的过程,还因为我们要教给学生更多的方法和知识。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激情,不只是独自体会其中的快乐,还因为我们要教会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使命。

我们不能一心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更不能为了逐利而突破底线。即便我们拿着微薄的工资,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但仍要竭尽全力握好手中的三寸粉笔,站稳脚下的三尺讲台。若学生因我们勤奋而努力,因我们坚守而执着,因我们信任而成功……这是荣耀。

我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信念本身就是一种的巨大能量。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作为教师,我们要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我们要用坚定的态度唤醒那些沉睡蓄势的潜能……这是信仰。

很多父母都希望将来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而孩子想要的是一个更好的世界。多么荣幸,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机会也有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他们的心愿。

管它先律己

关于管理,万玮校长书中提到的“管理学校三个小工具”对我启发较大,即矛盾论、时空观、动力学。当然,以我的能力和层次,自然不是学到如何管理学校,而是在协助学校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先学会管理好自己。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往往遇到一堆事情同时奔涌而来的情况。又因为能力有限、经验不足,于是往往在焦头烂额中连滚带爬地把事情都做完,而并不是全部做好,效率和结果可想而知。

万校长给了一个方法,用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这两对矛盾将事情分类,形成一个四象限图。于是得出,重要且紧急的事马上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则制定计划分步完成,不重要但紧急的事可委托他人完成或委婉拒绝,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果断放弃坚决不做,做了也是浪费时间。

再多的事也不外乎这四类,或许说出来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如何分类往往就是一个问题,那就要求我们得有起码的判断力了。正如袁校长经常说的,要多行动,丰富阅历,要多读书,积累知识,还要多思考,才能练就准确的判断力。

如果在这一点上通透了,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我想也能随之迎刃而解了。作为上有老、下有小、前有目标、后有动力的中青年,难免会遇到“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这样的困扰。万校长借用朋友的一句话给了我们回答:要平衡工作和家庭很简单,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你要是不想,就做不到。虽然听起来,有点唯心主义,但细细想来,就是这么回事。只要你想要两者平衡,而不是倾斜一方,那么你就会想尽办法去处理双方杂糅到一起的事。怎么处理呢,淡定地从容地用上前面学到的“四象限法”即可。目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最后,借用万校长书中的这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读书心得分享:“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

每一个普通的改变都将改变普通。因为从决心变得更好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已经与一个全新的自己不期而遇。让我们带着谦卑、敬畏、感恩之心,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搭台、赋能。

篇六: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

距初读万玮校长的《班主任兵法》,已近十年,彼时初为人师,又兼班主任一职,着实慌乱且狼狈不堪,突然觉着读书的好处来,狼吞虎咽一通,竟有已得一身本领的错觉,就想着要大展身手,遗憾得是,时至今日,也没用得一二。今日再读万校长的《学校管理的本质》和《班主任兵法》,前者的范围是广义的学校,后者的范围的班级;前者是朴素教育管理学的范畴,而后者已经触及到现代教育管理学的实质。万校的字里行间里,能读出其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痕迹,真思考的东西让人着迷,比起枯燥的说教,万校的文字里都是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落地,他以其独到的视角向我们阐述学校管理的本质所在。

一、从“绝技”到“权变”的转变

《班主任兵法》一书之所以从大热到后来的褒贬不一,其实就是管理学新旧观念的冲突问题,我们的学校管理如果只是完成人、财、物的简单分配和管理,如果管理者只想从前人的著作和经验中找到现成答案,来解决新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企图通过所谓的技巧来进行管理的尝试都无法深入人心,也不能取得持久的效果。学校管理必须要具备“权变”的思想,权衡应变的管理要求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人、地、时进行管理的方式的灵活变通。我们管理者要明确这一点,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管理环境立于不败之地。

二、从“功能”到“效能”的转变

学校管理的初级形式就是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将学校既定的管理目标按部就班地完成。而实际的管理难度远大于此,仅仅满足与完成度的粗糙的管理逐渐被追求效能的高效管理所取代,如何更加高效地将管理成果最大化,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才是学校管理的新标准和新追求。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将管理对象管住的阶段,而应当如万校长所言,尽可能地提升管理效率,才能让学校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三、从“权力”到“权威”

管理者利用自己的权力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要求管理对象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施可被接受的行为是教育行政化的典型表现。管理的的权力意识越强,控制欲越强,管理对象的工作越是被动、消极。这些消极被动的思想都会在工作中显现出来,从而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教师没有参与感,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心理认同,更不会倾尽所有为学校发展助力。万校在书中也多次提到管理者应当积极地“去中心化”、“去行政化”,让自己的“权威”取代“权力”,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权力大而权威小,企业就会衰败;权威先行,权力随后,企业就会蒸蒸日上”。权威中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品德修养才是管理中最需要被放大的。因此,“兼容并包”的管理和用人策略才是“权力”的终极奥义。

四、从“胁迫”到“赋能”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万校长关于“踩油门”还是“踩刹车”的比方十分形象,现在的学校管理不缺乏控制力极强的管理者,死命“踩油门”式统一思想的管理往往控制太多,所有的员工都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因此管理者就需要不断地使用各种方法激励他们,这样的管理事倍功半。假如采用“踩刹车”式的服务管理,那么员工就会充满激情,主动性变强。假如学校管理都是依靠死的制度,而不是文化和内涵,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不会有身份认同感,也就不会全身心地为学校的发展进言献策,更不用说冲锋陷阵了。因此,学校管理应当是为学生和教职员工“赋能”,而不是“胁迫”他们归从于某种硬性化的管制。

五、从“执行”到“前瞻”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在这一论断被广泛认可后,教育管理这一领域也深受其影响,管理就是由一个个决策组成的,不同的决策就会催化出不同的管理结果。教育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不能仅仅去“执行”教育主管部门各项工作,更应该结合实际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我们的管理结果都是和孩子们的未来紧密相关,如何让孩子们在未来世界立足,这给我们管理者提出很大的挑战,只有一群有理想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思考的管理者才能给出更有价值的决策,让这些决策带领我们的教育走向更好。

正如万校所说,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是成长,是赋能。管理也不仅仅是管理者的必备功课,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要实现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唯有这样的觉悟,才能让我们能在未来世界大展拳脚。

篇七: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

学校管理是学校外在形象的体现,也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万玮校长说,好的学校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通过读《学校管理的本质》一书,就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在展开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正确意识到教职工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的重要性,激励机制的不恰当导致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降低,而提出一种基于集体行为选择领域的新的激励机制——选择性机制。这里,我就选择性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指正。

选择性激励机制适用于各个管理领域,相较于传统的激励机制,选择性激励机制更加先进、更具针对性。选择性激励机制不仅突破传统激励主体单一的特点,还引入双向互动模式,重视教师的个人需求。通过菜单式的激励因素,让教师有选择的可能。有效研究选择性激励机制可以实现学校管理的有效激励,发挥教职工的潜能,促进学校管理的良好发展。

一、选择性激励机制的价值取向

1。民主参与。在传统的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只是为约束教师,提高教师工作热情而展开的,是单向的、带有强迫性质的激励机制。在传统的激励机制中,教师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的通过教学或者考评获得奖励,或者受到惩罚。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学校教师受到利益或者其他因素的驱动,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造成学校激励机制的失效。奖惩不当,引起没有获得奖励的但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的不满情绪,只有多数人认可、并且多数人接受的决策才能有发展的机会。而被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制度一定是在民主参与的方式下产生的,因此,选择性激励机制相较于传统的激励机制而言具有民主性的特征,在教职工互相参与、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重视教师主体的个人需求,激发教师争取权利的积极性,实现教师和激励机制的有效互动,获得有效激励。

2。多样性。学校管理中选择性激励机制可以根据教职工的个人需求进行选择,也就是说,激励制度不止一个。激励对象可以适当选择适合自己的激励方式,同时选择性激励机制还包括对激励对象的选择,根据教师在日常对学校的贡献大小进行选择,根据具体的贡献对其作出具体的激励,既能提高教师的满意度,也能有效发挥学校管理激励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根据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激励方式和激励条件,不仅有物质激励,更有精神激励和晋升激励,可以有效满足教师的需求。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和学校的特色,制定符合要求的激励制度,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励条件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表现,选择较大或者较小的激励措施,让教师自行选择。

3。公平公正。所有激励制度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公平公正,选择性激励机制也不例外,想要选择性激励机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仍然需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科学的处理教师个性差异、个体偏好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为教师进行具体的激励,最终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所有激励内容、激励方式、激励因素的制定和选择都必须以公平公正为前提,避免因为有失公允产生教职工不满的现象。在一些无效激励的案例中,一部分学校由于对教师的公平公正产生误解,统一按照物质奖励的方式对教职工进行激励,无论是贡献大或者贡献小的教师都获得相同的激励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贡献大的教师产生不满情绪,而贡献小的教师沾沾自喜,造成两极分化严重,学校的激励制度公信力不足,很难形成有效激励。

二、选择性激励机制的执行

1。参与主体以及结构建构。构建选择性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从学校的总体管理角度出发,研究现阶段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研究教职工的个性潜能和个性偏好。基于激励主体和学校管理之间的联系,制定可选择的激励措施。激励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校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而激励主体,也就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学校在选择激励性机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激励机制的主体,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确定激励主体之后确定领导和教师在激励机制中充当的角色。学校领导在激励机制中是主要的领导者,是为教职工提供需求、解决困难的人,因此需要确定教师的个人需求和激励因素,如教学设备、工作环境、个人成长等等。教师是选择性激励机制的主要对象,在构建选择性激励机制时,可以适当的对教师群体进行组织结构的安排,将有能力、有创新力的教师放置在激励的客体地位中,根据教师的思想行为和个性需求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在制定激励措施的过程中还需要确定激励的条件,确定具体的激励指标。如根据教职工在日常中的行为表现、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情况、与家长的沟通情况、师德师风方面以及个人专业方面的建设等确定指标内容。根据教师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以教师为主体,选择具体的激励措施,做到奖惩有据、奖惩有度。

2。激励对象的公平竞争。教师的不同行为选择结果将影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因此,学校管理在制定选择性的激励措施之前需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考评。根据绩效成绩对学校教师进行分组,满足学校教师平等参与激励的需求。在明确具体的小组成员之后相互之间成为参照标准,有效实现榜样性的约束力量,以参照的方式观察行为边界,让教师通过激励获得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发展。同时,在分组激励之后,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会有所提升,并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方面,学校需要根据教职工的具体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对教师分组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每一个小组中,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也可以同时选择两种激励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教师实际的贡献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激励,避免超出一定范围引发其他小组教师的不满。例如,学校在划分教师小组时可以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的学科职位以及工龄等等。一般来说,青年教师正处于对工作充满热情的阶段,而且生活压力比较大,因此,更多希望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肯定。而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体力精力下降,物质很难切实满足这些教师的需求,因此,在评估时可以根据教师的绩效结果,为教师提供精神方面的激励,让教师感受到尊重和敬佩。

3。有效激励环境的营造。在实行选择性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依靠有效的激励环境,督促教师做出改变。学校可以创设高效的工作和激励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的效果,将激励环境的重点放置在学校文化、学风建设上,根据具体的选择性激励机制执行过程,设定专门的机构对激励机制的实施进行引导和监督。同时对教职工的工作环境进行优化,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管理文化。由领导牵头保持公平公正的激励态度,形成相互尊重的教育意识。以学校的文化为教职工提供薪资待遇水平高、工作舒适温馨的学校环境,更好地发现自己真实的内在需求,并与其他教师展开沟通和联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领导需要带头关心下属,在日常关心教职工的个人生活和教育工作,为教职工切实解决各方面的难题,让教师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尊重和帮助,信服和接受学校的各种制度。

总之,想要构建适合学校管理的激励机制体系,就需要确定激励主体,也就是教师的考评和个性需求。通过有区别的、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激励,对每一个教职工给予物质或者精神奖励,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更符合教师个人的职业需求。

篇八: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

作为一所名校的校长,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之一的万玮根据自己学校管理经验,提出了“好的学校管理是为师生搭台,从而为师生成长赋能”的观点,也就是他理解的学校管理的本质,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的,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以及人身上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现结合集团的一些管理做法,谈一点体会:

一、管理制度与创新

一个企业要运作通畅,一个单位要想井然有序,必然要通过制定各种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和工作,在制度制定上,军队最严格,军队里士兵只有执行命令做规定动作的义务,却没有做自选动作的权利,那是因为“保家卫国,打赢战争”的需要,体现的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军事理念。但是过多过细的制度,会禁锢人的思想和手脚,这对创新不利,因为创新需要有三闲:闲时、闲钱、闲情。闲时闲钱容易有,但闲情不易得,因为人类改变命运的发现常常因兴趣使然。牛顿悠然地坐在苹果园里欣赏和品尝新鲜苹果时,发现苹果总是落地,从而发现地球中的万有引力。反之,高压之下,鞭子是抽不出好的艺术作品,棒子更敲不出创新。正如学校里制定的考勤坐班制度一样,它虽然保证教师的在岗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的出工时间,但却不能保证他们对教育的真正投入的多少,或者说,不能保证他们出工就一定出力。教育是门艺术,教育更需要创新,这需要留给老师们更多反思,尝试和提升的自由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制度宜粗不宜细,否则是无法形成教师成长的内动力。也就是说,执行力越强,创新力可能越弱。

二、努力为教师搭好平台

为教师搭好平台,目的是促教师成长,正如万玮所说的,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教师除了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找学生谈话外,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课堂,这里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展示专业素养的主要平台。但教育者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充电和提升,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更多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培训学习。包括校本培训、班主任专题培训、寒暑假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外出参观学习,跟岗培训等,以期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举办由省演讲协会会员主讲的“演讲与口才”专题培训,每年教师节都举行教师演讲比赛,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全网直播;通过层层选拔推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让教师彰显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举行经常性的读书交流,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为每位老师发放两、三本书供老师阅读,每人撰写读书心得,定期交流感悟,包括学校读书共同体成员的定期交流活动。

才艺展示。包括举办元旦教师才艺展示汇演、新年音乐会、教师画展等让学生叹服的才艺展示。还有学校运动会上的教师项目、冬季趣味运动会中的教师拔河、投篮、五人六腿竞走等项目,树立了“身体是工作学习本钱”的理念,让教师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

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展示舞台

学生不仅学习在课堂,还生活在校园里,家里和社会中,所以学校教育要综合考虑学生成长环境,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展示舞台。主要有:

丰富的课程。除课本外,学校共开设126门校本课程提供给学生选修。

特色两操。每天两次的眼保健操和每天大课间的黄梅操和武术操纳入一日常规检查中。

固定的两会。每年都举行两季运动会,包括秋季田径运动会和冬季三跳和中长跑比赛,让学生尽显竞技风采。

专题演讲。每周一升旗致辞,由各班选代表轮流上台,每年举办一次小小演说家选拔赛,培养学生演讲口才能力,进行自我教育。

个性化作业。每年寒暑假,政教处都会布置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美景欣赏等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寒暑假作业,并总结评比。

此外,集团还实时举行丰富多彩的学生课余活动,如,迎新文艺会演、音乐节及书画展等艺术节;各班自编、自导、自演的元旦联欢会;每年寒暑假都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写读书心得,各班均配备书柜供同学交流好书,并与社区合建星空书屋等;还有每学期学校都组织为期一天的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活动。

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合格的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

为教师搭台,助学生成长,给师生赋能,这就是学校管理的本质。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品质

篇九: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

打造品牌学校,办一流学校,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让人人出彩。这一直是我们才思敏捷大校长袁方正倡导的理念。可谓是智慧的榜样,治学的楷模!“如何实现校际间的共建共用共享?”“集团化办学如何实现特色发展,且防止优质教育资源不被稀释?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是强调流程化的管理还是人性化的管理,对教师工作量是精确计算还是模糊管理?教职员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类似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尤其是近两年,行知教育集团是真正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典范,六大校区“实现管理共建、德育共进、教学共通、文化共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升了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何让每一名教职员工有存在感和幸福感?如何提升领导魅力,追求自由技艺领导力的本质与核心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学生与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是考量行知管理人水平的重要方面。

所有职业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在成就他人,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我们不能满足于用现在的知识去教面向未来的孩子。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家长的需求千奇百怪。教育的确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对教师求全责备,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找借口,要相信事在人为。发展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需要让自己一直处于学习状态,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在行知一群年轻的管理团队正在强大起来,有的在超负荷无私奉献的背后,也有困惑和压力:如何学习借鉴叶红兵校长教学法神速提升中考均分?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五育”示范、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每一个部门主管也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平时默默无闻,不声不响,却是很好的团队合作者,他独当一面时并不出彩,却是团队的黏合剂,他品行端正正直友善任劳任怨,这样的人在每一个团队中都能找到如默默无闻的徐宏、朱紫剑、俞平等老师都具老黄牛精神,他们是团队的财富,一个人若同时兼备谦卑、苛求、聪慧这三种品质便是有好的团队成员。教师这种职业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环顾四周,多少教师成长为名师,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也是被学校与学生成就的。

许多教师虽然拿着微薄的工资,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仍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尊严而教书。少数教育从业者一心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为了逐利而突破底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否定,每一次自我否定都是一种成长的历练,一个人经历过的自我否定越多,就成长的越快。

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必唉声叹气,要振作精神。即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不能刚刚有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而一旦付出没有回报或未得到认可,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正确的心态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学校教育独特性。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能被信息技术取代。因为学生是生命的个体,不是机器,学生需要在有文化底蕴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在未来的学校里,知识和技能传授将越来越趋于次要,对于这些交给人工智能就可以了,学生的精神心理,个性的成长将成为教育者关注的核心。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成功?当然是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成功。如今,为什么行知声誉还不错?是由于行知的师生获奖荣誉和毕业生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当然,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我们需要扪心自问;行知培养的学生真的都十分优秀吗?疫情以来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教师敲打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无不牵动着校长和教育部门的监管!还有各校区的之间的餐饮问题,如东七的美味吸引着多个校区的爱好者,顶风冒雪都去品尝。

搭建管理平台。好的学校管理是搭台,学校是一个平台,师生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成长。成长的本质是学习,因为管理者能以自身的成长带动师生的成长。如政教处工会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凝聚力,愉悦教职工身心。如与政教处组织文化月“艺术节”“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教职工冬季趣味活动、“三八节”的礼物等。总之,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陶冶了身心,增强了体魄,还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情谊,看着大家的开心笑脸,听着大家快乐交谈,欣赏着不再年轻的身影焕发出的青春光彩,大家真的好开心!为全体教职工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

行知如平和双语学校一样,一直提倡教师不断学习,不停思考,充分与名师与大师交流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努力使每位老师提升自我,比如,校内通过教研、公开课、读书交流会等,同时,派老师走出去学习。要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摒弃应试思路,抛弃应试做法,扎扎实实教书育人,让人文与创新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成为自觉的工作实践,执著追求,用责任、智慧和善良担当起教育发展的重任,为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想不懈努力。

构建学习共同体。一所理想的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共融共创共生,所有的管理目标都是一致。如万玮校长所说:教职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类似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然而我坚信,好的学校管理会让每一位教师有存在感、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自我价值的体现。即便是最平凡的岗位,也能连接到时代的使命与人生的意义。

篇十: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

还是高考结束时,去省考试院开会的往返途中读完的这本万玮著的书。当时买这本书时,只是知道书作者曾经写过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但这本书我没读过,看到过很多同仁推介,好多学校把此书作为班主任必读书。因此,对书作者有些“耳闻”,见到这本书的名字,也未翻开里面的目录或内容,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等到办公室,打开一看,是书作者在做校长后,在学校会议、参加的一些论坛等的发言稿,收录了19篇与管理有相关度的文章,分两大部分,也是一个讲话集子,篇与篇无明显逻辑关联,篇篇相对独立,倒挺适合在高铁上读,边读边看看车窗外金色的麦浪,边思考边看看车窗外雄安新区鼎沸的建筑场景。读完后,整体感觉收获不大。

这不,在准备把这本书放到书橱时,又翻翻看看,看到序言里,作者写到所有的发言稿都自己写,这一点还是很令人钦佩的,我手写我心;尽管很多时候都忙得如陀螺,但是校长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言,你的发言—最好还是源自你的思考,出自你的笔端,这样才会讲到关键处,才会使你所讲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一点我同意书作者所见。

这本书封面上写着: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是成长,是赋能。他的这本书也主要围绕“成长”“赋能”两个关键词选的发言稿,即上篇:好的学校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下篇: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下面,我也着重谈谈自己对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关键词1:赋能

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个人的善意。书作者观点: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身上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在学校管理中,管理三层次,即控制、激励与服务。

好的管理一定离不开规则、规矩、制度等,这些“规则”的制定一定要“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要有团队成员的认可和理解,执行规则要没有例外,用规则守护校园。在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

1764年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图书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学校上下得知了这场重大事故,有一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的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一位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这批受赠的250本书中的唯一珍本。怎么办?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磊落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这位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的办公室,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接下来的举动更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奖励,然后把他开除出校。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校纪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安全有效。管理者一定要做校规校纪的不折不扣的执行者,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遵守制度和规则的人。

管理者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激励。管理者通过共建愿景,合理授权,引导创新,激发潜能能等,激发每位团队成员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在管理中,执行是输入,创新是输出;自上而下是输入,自下而上是输出;统一思想是输入,各抒己见是输出。为管理团队赋能,让他们敢担当,能负责,学会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管理,推动工作有创造性地开展;为教师赋能,让他们有主人翁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守正出新,让课堂充满活力;为学生赋能,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不断激发前行内驱力,让我要学、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引领学生走向卓越。

管理者还要有服务意识。我们一位教育同仁姚跃林认为:教育无非服务。他所在的厦大附中的教育哲学为:服务即信仰,服务即陪伴,服务即幸福。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多些换位思考,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师生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服务工作的根本标准,让师生在这里工作能够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关键词2:成长

潘光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好的学校需要“大鱼”持续成长,成为大家大师,成为那朵最美的云、那棵最伟岸的树,才会推动另一片云、摇动另一棵树,才会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学校,一定是有一支持续向好、永续成长的教师队伍,这些老师应该是学生们遇到他们感到幸运的好老师,这些老师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是能够给学生有能量加持的教师,这样教师的唯一特质,就是成长。

我们学校的教师发展理念:教师好,学校才会好。学校致力于建设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抱团发展,更好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这个学期全校强力推进教师间彼此打开教室大门“同听一节课”活动,大家积极构建“合作性同事”关系,让我们置身专业学习共同体中,躬身入局,不断成长。高一语文组的老师们推动此项活动扎实有序,备课组长刘华老师一个学期讲了五次组内示范课,该备课组每周至少一节组内研讨课,这个频次的“同听一节课”,肯定会有效地推动组内教研风气,有力助推组内同仁专业发展!

教育者的持续成长的关键要具有战略思维,这是好的管理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学校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个别化教育,伦理型教师,数字化技术,全民性阅读,社会化融合,体验式校园。为了应对变化,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培养战略思维方式的方法,即改变思维方式,专注,忍耐,创新,真诚。我们不断学习,拓宽视野;不断实践,开拓前行;我们共荣共生,共赴美好前程。

读一本同行的书,书中有些观点能够相击,碰撞出美丽的浪花,也是一大幸事。多和同仁们在书本上、实践中多交流,让自己行进得更有底气,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更加幸福完整!

本文地址:https://www.bqzwb.com/czszw/zhongkao/1267995.html

  • 标签: 精选 学校 管理 读后感 工匠精神作文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0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学校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0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笔趣作文班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11652号-6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