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作文班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读后感作文 >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推荐10篇)作文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推荐10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6.39W 次

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推荐10篇)

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毛泽东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

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

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把提高修养的做法具体化并罗列成条,以便于实践。

他把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来教导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据理力争的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主权。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对于今人,若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

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一直以为这是自己才疏学浅的表现,没想到在曾国藩家训中竟然有类似描述,看来这是初写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篇二: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重剑无锋,“拙”者成功

“立德、立言、立行”。儒家的终极境界“三不朽”,数千年来达者寥寥。很多人认为达到此境界者必定是天纵奇才,实则不然,有一拙人靠“尚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后一位偶像,他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拙”者,实也。

拙不是指一味愚笨无知,而是脚踏实地。

很多人对曾国藩背书还不如梁上君子的故事津津乐道,这故事虽然是空穴来风,但也侧面反映出他天资不高,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这样一个笨人却在科举场上连获捷报,而嘲笑他的“英才”,却连一个举人都捞不到。

曾国藩在考场春风得意的秘诀是踏实。他不懂取巧,不走捷径,因此做事不留死角,不留下困难。与之相反的是“天才”赵括。二十岁就受封元帅,统兵作战。最后却身首异处,他的败笔就是纸上谈兵,不会务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总是想早日收获,早日成功,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有坚实的基础方有明日的辉煌。

“拙”者,稳也。

曾国藩是平定太平天国的首要功臣,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作战方式却屡受朝廷指责,同僚讥笑。就连好友左宗棠也说他“于兵机每滞钝”。曾氏战法不受待见的原因是只有简单六字“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不会奇谋险兵,不像诸葛亮那样料敌机先。湘军永远使用的是稳健的包围战,看似冥顽不化,但总能最小的代价获得成功。而朝廷军则东打一锤,西砍一斧,最终溃不成军。正所谓剑走偏锋,刀行厚重,曾国藩手下的湘军,正如古刀、重剑,沉稳之余又不可阻挡。

经济学上有“基本盘”概念,投资者会选择一支最稳定的股票作为自己的“基本盘”,以此为基础不断向外发展。无论行情如何,总能有稳定的收入。

为人处事亦是如此,古往今来靠投机成功者少,以稳健胜出者多。不要在利益面前贪功冒进,更不要为蝇头小利而自乱阵脚。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稳定地朝目标前进才是王道。

“拙”者,诚也。

曾国藩曾向弟子李鸿章传授如何办理外交事务。李鸿章本意与外国人“打痞子腔”,即油腔滑调。但曾国藩叫他“诚”。“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不论与中国人还是洋人打交道,曾国藩总是不存侥幸之心,一片赤诚待人。他的言传身教也使李鸿章日后成为清政府外交第一人。

对待何人、何事、何物,都应怀着赤诚之心。背信弃义,忘诚逐利之徒,总是自食恶果。小到考试作弊,大到贪污受贿,人的底线是在一次次试探中坚定的。稍有不诚之心,即坠万丈深渊。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像季布、商鞅一样信守诚心。

实、稳、诚。“拙”字代表的是朴素厚重的人生态度,曾国藩的“尚拙”让他成为一帧所向披靡的无锋重剑;也是“尚拙”让他与军功、德行、文学三者都触及不朽之境;还是“尚拙”,让儒学在他身上最后一次回光返照,让他传统的人格之美在风雨飘摇的末世中熠熠生辉。

光影斑驳的午后,坐在窗外,书读到了结尾,家门口矗立着的新亚运场馆,亦出现在眼前。时光穿越,薪火相传,曾国藩所代表的,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也在杭州亚运的精神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吗?

“实”,此次亚运会,杭州亚组委踏踏实实、事无巨细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赛会志愿者选拔及培训、场馆建设、赛事氛围提升……每一处都能看见杭州的付出;“稳”,早在2017年10月亚运场馆和设施建设就全面启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场馆建设工作稳扎稳打、稳步推进,世界一流的场馆建设,保障了运动员稳定发挥,安心筑梦;“诚”,更有“诚意”。无论对方是谁,都奉行“来者是客”,不带任何自私之心相交。杭州亚运怀着“有朋自远方来”的态度,对一切外国友人都热情迎接。杭州也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国友人前来参会,其乐融融。

一脉相承,大国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亚运精神中“实,稳,诚”的体现,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杭州亚运会一定会圆满成功!

篇三: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位圣贤大儒,他曾“赤地立新”建立湘军,挽大厦于将倾,也曾立下“圣人之志”,成就了内圣外王的理想。史书上的他,功名富贵,光宗耀祖;但《曾国藩传》中展现的却是光鲜亮丽的功绩下磕磕绊绊、曲折多难的一生。从16岁参加科举起,曾国藩的生活便被苦难一次次地冲刷,暴击成了生活的常态。但“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正是因为有这些暴击的淬炼和打磨,才有了曾国藩后来的大悔大悟和一番作为。生活的暴击也许看似百害而无一利,但若能体会其带来的教训和思考则百利而无一害,值得感激。

科举的当头一棒打散了曾国藩的惰性。曾国藩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二十一岁时更是被学台在大庭广众下悬牌批责“学理太浅”,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这是祸吗?它打击了曾国藩的自信与自尊,在他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后只要有人提起,也仍不免面红耳赤,尴尬羞愧。但它也是曾国藩日后“勤”的前身和引子。正是有学台的批责,令他认识到自己学识仍浅,还需积累;正是有佾生的名额,提醒他改变学习方法,重新学习;正是有他人的耻笑,督促他孜孜不倦,从不懈怠。后来曾国藩23岁就考上了秀才,24岁进入岳麓书院学习并中了举人,28岁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失去的是面子,得到的是才华,这次受辱对曾国藩帮助很大。

曾国藩的官途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不跌几个跟斗,怎么知道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留意脚下的坑?他做京官时,十年七迁,官至二品,建立湘军,戎马生涯,除最初几次失误,基本上没有大的挫败,然而他依然经历了被皇帝斥责,被同僚排挤,被剥夺军权,被朋友出卖和误会……他人的冷眼嘲笑,自己的困惑挣扎,都是远比过去更强的痛苦与磨难。30岁的他立下圣人之志,心中却是茫然空虚,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一腔热血会受到众人嘲笑,不明白自己的耿直招来的不是夸赞与理解,而是厌恶与唾弃。“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力而长其志。”曾国藩践行了自己所说的话,他用“日课”自省,从谩骂中收获。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节。”这当然不是说挫折打击本身有什么值得欢欣鼓舞的,但是能把每一次跌倒看作是再一次起跑的机会,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苦难无法避免,曾国藩便悦纳了这些痛苦与挫折,将之视作警醒与提示。这才有了日后的顿悟改变,有了日后的“和光同尘”,有了日后的“圣贤大儒”。14年的憋屈苦闷,令他懂得了“同污合流”,宽严相济,懂得了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懂得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在与世界的一次次冲突中斩关夺隘,终于伸缩如意,本领大长。

生活毫不留情的暴击,弱者一蹶不振,强者大悔大悟。生活的暴击不是对人生进程的阻碍与打压,而是对人生道路的指引与改正。有时你好高骛远、骄傲自满了,需要一些挫折来打消锐气;有时你固执死板,莽撞轻率,需要一些苦难来打磨心性。曾国藩发现了自己的急切、蛮干、刚强,接受了必要的虚伪、麻木、狡诈,不是成为了一个无底线的人,而是为了能做事适应这个黑暗的时代,这是生活的暴击磨平了他的棱角,教会了他圆滑。生活的暴击即便突如其来,即便角度刁钻,力大难耐,也应心怀感激,因这是人生圆满的必修之道,人格升华的必要手段。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在生活无情的暴击下,不忘初心,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刚自柔出,柔能克刚,这是曾公的应对方法。而于我们,也应悦纳挫折,从痛苦中蜕变。毕竟,生活的暴击值得感激。

篇四: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纵观清代历史,恐怕没有一位大臣会像曾国藩这样充满魅力与争执,如此耳熟能详。此人在世人的争论中攀上矛盾的高峰,或云其忠心耿耿、忍让有度、明察秋毫、才华和见识皆过人。或云其顽固耿直、鲁钝愚笨、卖国求荣、集木讷厚颜于一身。而在张宏杰先生笔下,这些涂抹在曾国藩脸上的层层角质,被分化,一本《曾国藩传》如大罄作响,敲出了他的真实面孔。

由全书观之,曾国藩一生追求的“三立”是对他个人的最好诠释。

“立功”为首最重,是为他肩负家族振兴的重担。于他而言,家族宗庙与天朝神器比肩,为了光宗耀祖,他一介书生,农民起家。六应科举而不中,然正因其天资不高、为人愚钝,他便更能屏气沉心做事,在中举前体悟出自己独属的文章脉络之道,顺利考入翰林院,后又以勤补拙,自立“十二自课”,严抓细察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漏洞。四载光阴弹指而过,他却达成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成就。从此“跻身卿贰”,飞黄腾达。面对当时汹涌成患、劫掠烧杀的太平天国运动,他顶着咸丰皇帝对他的不满与地方官员的诽谤排挤,在长沙靠一己之力“筹饷筹款”,打造出大名鼎鼎的湘军,战途起伏跌宕,他一介书生统率群雄,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身陷绝境,更因咸丰皇帝一意孤行,47岁的他被弃用。蛰居老家二载,他痛定思痛,最终大悔大悟,完成了人生的自我革新。应诏二度出山,以不同以往的灵巧手段除尽政敌,荡平太平军,位极人臣。曾国藩面对清廷与洋人差距,审时度势,率先抛弃“天朝上邦”的狂妄自大,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丰功伟绩昭示古今。

“立德”则是他更为后人所知的一面。他在三十而立之年立下圣人远志,以圣贤标准要求诸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毛泽东与蒋介石曾不约而同将他立为精神偶像。他刚正不阿而又体恤圣上,会针贬时弊,也会抚慰人心;他为官清廉为友真挚,不收过多“灰色收入”,保举李鸿章、曾国荃、左宗棠等亲友才干为能臣;他呕心沥血、隐忍大度,虽身患重疾,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却依旧出手处理天津教案。即使被慈禧太后当作挡箭牌与牺牲品,背负天下辱骂耻笑,依然为王朝流尽最后一滴心血,病死任上。

谈及“”立言”,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对理学造诣之深,曾令道光皇帝大为称道。他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以最后的光辉形象登顶高台,“像是儒学这位长寿老人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人格之美聚曾国藩于一身,微言大义尽在他身体力行中。洋洋百万言的全集,字字珠玑语的家书,无不是他对风雨飘摇的末世的一次告别,绚烂而又凄美。

“三立”见证了曾国藩的为人。力挽狂澜于既倒,重扶大厦之将倾,再续大清六十年;证传统文明之生机,揽世之英杰为我用,永以天下为己任;透悟宦海之尔虞,懂得官场之进退,出将入相不言中。

“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即使他一生未能探悟出拯救旧世界的真理,没有澄清天下造福万民,发现一生以圣贤自期的奋斗不过是抽刀斫水、不过是精卫填海、不过是目睹神州陆沉,但他依然用一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所能到达的高度。感慨“补救无术,日暮道穷”却依旧“且愤且乐,死而后己”。他用那补天填海的精神,用他那为救家国于危难宁置自己于水火的勇气,在人类精神征途上,化为大亮天光的启明星,雕刻出令人肃然起敬的伟人丰碑。

然于时代洪流中,我辈敬慕丰碑的同时,更应当勤于自勉,身体力行。华夏正富强,我辈正当时!曾国藩的功亏一篑,是时代不可逆的错误,而青春之我辈恰逢盛世。学国藩为人处世、为家国尽己所能,在世界变局的机遇中登临顶峰,在祖国复兴的星途中,留下自己的璀璨星光。

篇五: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显然,曾国藩是一个争议人物。有的人对他推崇备至,更多的人痛骂他是卖国狗贼。在《曾国藩传》中摸索一番后,我们一起来解读。

曾国藩的出身、幼年经历、求学旅程甚至于他大部分的仕途都不必多讲,这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重点。今天我们只来看看曾国藩人生中关乎他身后历史评价的两个最重要的节点。

从封建王朝的历史规律来看,王朝的末年往往都会伴随着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洪秀全为首的汉人太平军很快横扫了大半个中国,满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已经官升二品的曾国藩响应清廷“团练”号召,组建了地主武装湘军,迅速投入到了与太平军的战斗当中去。尽管湘军在组建之初吃了不少败仗,但太平天国高层内讧给了湘军可乘之机。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覆灭,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这件事饱受后人诟病。相当多的人认为,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曾国藩作为一名汉族人,本当支持太平天国、驱除满清蛮夷。而且据传曾国藩在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前后有六次有人劝他反清。但曾国藩却依然选择把屠刀对准自己的同族,实在令人不齿。

虽然他带兵打仗,可他到底是个儒生,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

曾国藩身上矛盾的关键就是选择“华夏和夷狄”还是“君父和臣子”。而这个矛盾的根子,就出在孔子上。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物,当时华夏还是一个乱世,因此在孔子思想中,对华夏还是夷狄这个概念不是很重视,毕竟在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魏、韩被称为东方六国,而秦国则被视为夷狄。孔子最重视的是”礼”,曾感叹当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直试图恢复”周礼”,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基于“礼”这点出发的。

既然满清统治者尊儒敬儒,那么曾国藩决定行“君臣”之礼,奉清廷之命镇压太平天国,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仅仅六年之后,天津教案又使曾国藩从饱受诟病进一步退到了身败名裂。

从1870年4月开始,天津发生多起离奇的婴儿失踪案。到6月时,由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修建的育婴堂里被发现有四十个左右的婴儿死亡。6月20日,天津一个叫水火会的帮会抓到了一个偷窃婴儿的歹徒,叫武兰珍。严刑拷打之下,武兰珍供认是一个叫王三的教民受育婴堂的委派,向他收买婴儿。消息传出,天津士绅、百姓义愤填膺,将武兰珍扭送到官府,要求严惩伤天害理的育婴堂。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武兰珍在刑讯逼供之下编造出的话术,但百姓并不知情,开始袭击教堂。法国公使怒不可遏,当街枪杀一名作乱的暴徒。当地百姓见状,一哄而上,当场杀死法国公使及其随从。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事态迅速演变为外交事件。6月24日,列强军舰抵临天津,七国公使要求清政府赔偿。天津三口通商大臣完颜崇厚深知事态严重,便推诿责任,要求直隶总督曾国藩出面主持大局。就这样,曾国藩被拖下了浑水。

此时的曾国藩已是重病之躯。脾胃亏弱,一目失明,眩晕症,进出需人搀扶。此前曾国藩多次要求告老还乡,朝廷不许,恩赏其在衙内养病,实际上处于“半退休”状态。收到朝廷谕旨后,曾国藩虽然也深感“天津洋务十分棘手,不胜焦灼”,但仍然遵守臣子忠君体国的规范,带病前往天津。

经过仔细调查,曾国藩发现整件事中洋人占理,是武兰珍在刑讯逼供之下的虚伪供词激化了百姓与洋人的矛盾,从而酿成这一惨案。曾国藩虽有发表对天津百姓的辩护,但在自知理亏的情况下只得采取妥协让步的处理方式,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曾国藩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天津知府和天津知县革职充军黑龙江;处死十八名为首的暴徒,另有二十五名暴徒充军发配;赔偿白银二十万两,派出外交使团到法国道歉。法国接受了这一方案。消息一出,群情激愤。社会上一边倒地指责曾国藩为卖国贼。北京的湖南同乡会砸掉了曾国藩的匾额,宣布除去曾国藩的名籍。曾经受恩于曾国藩的左宗棠也“大义灭亲”,写信怒斥曾国藩。于是曾国藩就如此背上了骂名。2年后,他黯然去世。

但是这一次不必由我们来帮曾国藩开脱。历史证明了曾国藩当初的忧虑没有错误。曾国藩去世25年后,1897年11月1日,山东爆发巨野教案,德国神甫能方济和韩理迦略在巨野张庄教堂被杀。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强行占领胶州湾,齐鲁大地沦为殖民地。曾国藩那时如若采取强硬的态度处理天津教案,后果怕会和巨野教案一致。

可毕竟曾国藩的骂名已经背上一百多年了。我们不必追求人人理解曾国藩,我只是想通过在读《曾国藩传》前后对曾国藩看法的变化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请在历史的洪流中看待人物的是是非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丧失自主。

篇六: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人无精神而不立,国无精神而不强。一个人分为内在部分与外在部分。健康的身体是外在的强大支撑,则顽强的精神则是内在的坚强后盾。一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质量。正如教授我们《教育学原理》的戴教授所言,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困苦的原

因是精神上的匯叉。那么书籍就是一部极低成本极高回报的精神之源。正所谓:学于古,则多读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

湘乡人曾国落老先生凭借白己强大的意志力,超强的执行力与共宏伟之志最终实现脱胎换骨,从一个庸人到中国历史上的“半完人”。曾老在三不朽一一立功、立德、立言方面都有一定的功绩,是我们后华敬仲与敬佩的榜样。曾老的生活经验与优秀的生活习惯都是我们

后辈无尽的财富,在这本书里,我的收获可调是不胜枚举。

生活的勇气深藏于这宇里行问里,困难都只是哲时的,有挑战才有机遇。曾老本是一个深究理学,疮无领兵之经验的人。但是,当国家面临危机,他勇于一马当先,创立湘军,本着为国奉献、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心出发,镇压太平军,最后卓有成效,曾老认为,人才

大抵由勉强磨练而出。”这指的是,曾老认为天生的人才极少,许多中等或者以下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锻造成人才的!这句话如同一个源源不断的涌流,给子我无尽的精神动力。

当我放下这本书回到我的现实生活中时,我能够在我的心底里感受到这一股清流在静静的流淌,也许还不够深厚,但总归是存在的。

曾国单年轻时浮躁、傲慢、虛伪,庸。自三十岁自立学做圣人,通过写日记反思己之过,博览群书、广交朋友。终于成就了“自我”曾国藩

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时说,人的生,就如同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老不仅教会我有出发的勇气,更教会我行走的方法。曾老尝道:“天下之至批,能胜天下之至巧。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一件事情接者一件事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就像今年3月3日举行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盛典上的获奖者杨振宁老先生所言:“宁抽勿巧,宁朴勿华。将手边的每一件小事用心做好,慢一点又何妨?在无为中顺势而为,该来的总会来的。曾老又尝道:“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急。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经历一个瓶颈期,在这个时期里,我们看似在原地踏步,毫无进展,时而感到彷徨

与困顿。但是,你一定要相信这个道理

只要你一直在前行,时问会告诉你答案的!切忌急于求成,定须脚踏实地。生活总归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到繁琐、令人困扰的事情甚至是巨大的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运用“挺”经,就是要直面困难,咬牙坚持。正所谓:打掉

牙活血吞。过了这一道难关,黎明就在眼前了。我们收获的不止是最后的成功,我们还在磨练的过程中培养了强大的意志力、磨练了心性。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一场正念,有付出

总会有收获。

努力拼搏获得成功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何去对待自己所拥有荣誉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发展起者决定性的作用。曾老尝言,“越是辉煌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清醒,趋福避祸。”当我们处于顺境,身边的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我们绝不可得意洋洋、安自菲薄,

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从人生的大局上来看待生活中发生的成功与失败。那么,我们可以学习曾老的优秀生活习惯,通过生活中两件切实可行的小事来保持头脑清醒。一则日,写日记。可以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回想白己一天的生活,包括活动与一闪而过的念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二则日:静坐。其实就是当今的冥想,让我们感受内在的呼吸,放下世俗中的烦恼,回归放下的生活。

一个人的逆袭之路绝对是要用超越常人的艰辛来行走的。如果你胸怀大志,则奋斗以成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曾老的箴言: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愿君与我共勉!

篇七: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过一个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位令毛主席佩服的人正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在读完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之后,我思索回顾,蓦然懂得了毛主席为什么如此推崇此人,是因为他饱受人生之困惑,并用一辈子去作解答,最终走上了人生巅峰。

有人曾说“每个人只需花一点时间了解曾国藩,一切难题就能得到答案”。曾国藩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成了我们心灵的栖息地,他的精神无疑抚平了我们躁郁的心灵,带领我们走出“精神内耗”。读完《曾国藩传》之后,我惊叹于他的“勤奋好学”。这个精神始终伴随他的一生,使一个起点如此之低的普通农家孩子最终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最后续航者。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力平平,遭受六次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从未放弃,凭借着读懂上句再读下句,读懂一本书再读下一本书,不完成今日学习任务绝不睡觉的“笨方法”与坚持不懈的精神,脚踏实地的态度,终于在第七次考中秀才。曾国藩的漫漫求学之路深深地刺痛了我,让我想起不堪回首的初中生活,曾经的我面对学习时经常拖延、偷懒,遇到难题时常常会选择放弃,这些最终让我在中考中失利。中考的惨痛教训让我无法忘却,曾国藩的“勤奋好学”无疑成为了我心灵的一剂良药,他让我懂得了“勿忘勿助,看平底长得万丈高”,一个资质平庸之人,若能不断进行自我完善,那么他必将迎来成功。是的,人生之路,漫漫无依,求学之路,道阻且长,如何求进,我想只有像曾公那样“勤奋好学”。

在人生最好的年纪,能及时读到《曾国藩传》就是一件幸事。曾公的“有恒”令我痴迷。“有恒”是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他曾说过:“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之伟人。”要想做到有恒很难,但当他坚持不下去时,总以强悍的蛮劲挺下去。他以练书法为喻,告诫我们在困难时该如何去做:“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总会伴随无数的挫折、倒退甚至是失败。关键在于要持之以恒。在进入高中之前,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早上不早起,学习不勤奋,但在进入高中之后,紧张的学习氛围,让我这个坏习惯逐渐有了改善,现在的我偶然会有些懒惰,但是与之前相比已然好了很多。曾公让我明白了想要彻底改掉这些坏习惯,就必须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磨砺,慢慢化解,遇到挫折不放弃,才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平常如众人的你我也经常受到他的影响,曾国藩的“自躬反省”也深深地感动着我。“自躬反省”是他从青年到老年所一直坚持的。他每天在日记中评述一天的功与过,其目的就是反省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之,他甚至还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古人云:“只一自反,天下没有不可了之事。”只有拥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正因为他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才造就了他“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创举。我始终认为人生是一段充满诱惑的旅程,这种诱惑也许是一时的优越,但它会让我们我们陷入播糠眯目之中。自省就是一把有利的工具,它可以让我们找回自我,重新走上人生的大道上。以后的我要向曾公学习,尽全力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之,让自己能够致远。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求学之路,道阻且长。虽然中考我失利了,也曾迷茫过,彷徨过,直到现在也还是焦躁不安,有时甚至会迷失方向。但在我读完《曾国藩传》之后,我的内心明亮而澄澈,内心的躁郁也早已被抚平。他给予我最大启示就是他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让我明白了唯有奋斗、唯有坚持、唯有自省才能够不负韶华,梦想才能够起飞。

篇八: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读史可以正言行,可以明志理,可以知兴替。一部《曾国藩》,不仅是曾氏家族兴起的历史,亦是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亦是太平军灭亡的历史,亦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洋务的历史。一百三十万字,不仅是曾国藩一生的记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制度的描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展示,也是一场关于忠与义的讨论!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啊!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也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但是,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与其说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不如说他是中国文人之楷模!

话题暂且停住,先回顾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应算得上三朝忠臣、重臣了。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主要功绩应是灭太平军、兴办洋务两件。

几进几出,几起几落,曾国藩由翰林到湘军统帅,从当初的几千湘勇发展到后来有强大水师的十万湘军,转战湘、皖、川、鄂、苏数省,终将已建国立都的太平军剿灭。受命于临危,武将改于文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是曾国藩封侯拜相的主要功绩。

于封建制度下倡师夷,于传统观念中办洋务,无疑,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兴办洋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封建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能意识到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的弊端以及西方科技的先进,能够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进士,从小接受孔孟思想教育的清朝大学士,是难能可贵的,这无疑是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

此外,曾国藩还能够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弊端,清廷的腐化,都是曾国藩长于他人的、值得一书的成就。

然而,历史上,于天津教案一事,却给予了曾国藩完全的否定,弑己民,悦洋人,让国人对他饱含怨恨,视之为卖国贼,然而,于《曾国藩》一书中,我可以看到曾的无奈,曾的考虑,曾的选择,他的做法实在是为大局考虑,一旦随了清议,后果会是怎样,有谁可以知道呢?又有谁可以对这后果负责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这部书的作者是站在曾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的,或者是以作者的了解、以作者的态度去考虑这件事,亦或可以说作者就是完全想给曾国藩以肯定,总之,无论如何,完全否定是坚决不可取的!是主观的!

于裁湘军、杀韦俊几件事上,曾国藩亦颇遭非议,然而,这些亦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功过是非,只凭表面事实是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况且,于历史,于人物,谁又能说得清哪个是哪个非呢?以史鉴今,仅此耳!

“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我亦不能完全接受,与其说曾国藩游刃于官场,不如说曾国藩慎独于私室;与其说曾国藩走向了封建社会官位的顶峰,不如说曾国藩达到了中国文人的极致!

看《曾国藩》,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得以汉大学士受皇上赐酒的殊荣,确有他为官的一些手段、思想,然归之根本,应为两条,一曰看人用人,一曰谨言慎行。纵观诸历史人物,善用人有几人可过曾者,严律己又有几人能过曾者?言必思之,行必省之,私室而不妄议,独处而不变习,于天命之年尚习字读书,古稀之岁亦批文指示,能如此者,史能有几人?有不用之理乎?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所逐渐形成的对文人的定位。于七十年风雨人生中,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所有的特点,考科举,中进士,点翰林,走仕途,以文报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独有的根本的特点,几进几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内匪,兴办洋务,曾国藩时刻以定我朝廷、兴我中华为己任,这恰恰是他的中国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篇九: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政权的失败。不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并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补天填海的路上,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这是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非常精彩的文字从京官时代、湘军崛起、总督生涯及最后岁月四个部分立体描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最初只是小镇青年,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他的人生经历,从笨人到圣人,让人钻之弥坚、仰之弥高,从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到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他做到了“立功、立言、立德”,诠释了一个持续奋斗者的逆袭之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勤能补拙,自律慎独。曾国藩从小天资平平,与父亲多次赶考均以失败告终,但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天生的倔劲,他说:“功业文章,皆须有倔强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糜不能成一事。”解决自己愚钝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与勤奋,他潜心寻找前六次落榜的原因,提升自己写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终在第七次科举考试中成了“秀才”。之后,他又顺利通过“朝考”,进入了翰林院。至此,曾国藩的京官之路被打通,但随之而来与天之骄子们的差距却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于是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决定要脱胎换骨,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还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正是由于曾国藩这样的严于律己,才为最终达到“立功、立德、立言”的境界奠定了坚实了人格基础。艰难的科举过程塑造了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而自律慎独则塑造了曾国藩的独特秉性。

重剑无锋,以慢为快。曾国藩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法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这样的性格,思虑总比别人周全且以大局为重。他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毅然决然另起湘军,募兵、训练全都自己上阵,带兵从来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求坚韧踏实,走得慢却走得稳,正所谓“重剑无锋”,表面上看起来笨拙无力,实际上却所向披靡,这为他之后打败太平天国这个劲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挽大清狂澜于既倒,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

把握大局,兼容并包。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决战的时候,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如何对付洋人,老祖宗并未留下办法。起初,曾国藩对待洋人也是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但很快他就发现:第一,中西方武力差距极大,硬碰不行;第二,洋人打仗本意并不是想推翻清王朝,而是想与物产丰富的中国通商;第三,湘军与洋人合作直接镇压了太平天国,帮助解决了国内大患。因此,曾国藩意识到对待洋人不能单纯以战争解决问题,而要以诚相待,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此,他以洋务运动为契机,派出学生到国外留学,建设江南制造局等军事工厂,软实力硬实力两手抓,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合上书,曾国藩学思共践的一生让人深思,反观当下局势,又何尝不是曾国藩精神的生动体现。新冠肺炎肆虐期间,钟南山院士以八十高龄挂帅,首次确认新冠病毒人传人,全国迅速采取“结硬寨”封城闭户的做法,世界多个国家就封城的人权问题嘲讽中国,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方法虽然笨拙,但却最有效,各地新增病例持续减少,疫情发展情况持续向好,正是坦诚相待、以慢为快、顾全大局的处理方式才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就我个人来说,曾国藩身上的实事求是、坚韧踏实、经世致用更是为人处世的箴言,他曾说机会的来去自有它的时间,只需平常心对待,专注自我精进才是正途。人不活一个点,人活起伏,我们只有经历人生磨砺,才能将挫辱变成滋养自己意志的营养,帮助你战胜下一次挑战。

这是一位持续奋斗者的逆袭之路,也是偶然中夹杂必然的伟人的一生。人生昧履,砥砺而行,共勉。

篇十: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一千个世人眼中,有一千个曾国藩。读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相对客观评价的曾国藩:资质平庸的赶考人,见贤思齐的小京官,耿直不屈的愣头青,坚韧爱国的军统领,师夷之长的好学者,诚信来往的外交官,末代王朝的领航员。

曾国藩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颗果子成熟的过程:不着急,不懈怠。他让后人见证一个事实: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地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是可以成为超人的。

而成为超人的重要前提是:立志。立志,即确定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和精神成长的意义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是至关重要的。凡立志且践行之人,往往能发挥出不自知的惊人巨大潜能。

曾国藩本人对这一点体认极深。他曾说道,“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趾甚固,结构甚牢。”六次落榜还被“悬牌批责”,曾国藩立志“涤生”,从此几赴考场得心应手连中数元;三十而立然一事无成,曾国藩立志“学圣”,从此日日记录所言所行日趋完美;官场起伏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曾国藩立志“从军”,从此团练湘军挽救朝廷保家卫国……

因此,立志就譬如打地基。只有基础广阔、结实,才能在上面盖起宏伟壮观的生命之殿。

泱泱大国,英雄辈出。古时,曾国藩立志,为中华之强国富民。而今,诸多运动健儿立志,为民族之浩气长存。

求发展,开国门。亚运会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不但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检阅我国经济实力、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经营管理、民众素质、技术水平、环境卫生以及体育竞争力,还有益于中国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运动员们,为扬我国威,立大志,时时练,天天磨,常年备战历届亚运赛事,誓守五星红旗飘扬,捍卫国家之名声发扬民族之气节。

举泳池健儿孙杨的立志励志故事为例。

儿时的孙杨虽先天条件尚可,但意志力非常薄弱,在泳队是有名的“爱哭”。父亲孙全洪曾说道:“孙杨脆弱、爱哭。2008年绍兴全国游泳冠军赛,当时他觉得练得不错,能和张琳拼拼了,但是没想到张琳发挥得太好,他和张琳差距拉得很大,他挂着银牌哭得一塌糊涂。”2009年罗马世锦赛后,孙杨立志强大、不畏困苦、勇敢前行。教练布置任务,他不光想着完成任务,还想着要超额完成。一次训练,要游2万米,结果被父亲邀请去观看训练的同事看一会就不敢看了,因为看着心疼。在澳大利亚留学和训练时,孙杨手受伤了,伤口进水肿得厉害,痛得抬不起来,他还坚持一天游2万米。陪同的母亲怕他练下去手会废掉,叫他偷懒。他特别生气,发短信说,你是我妈妈,居然不理解我,还叫我偷懒,我偷懒能有今天的成绩吗?

立大志会坚持的孙杨游泳越来越会用脑筋,会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会琢磨如何提高改善,在亚运会及其他国际赛事中成绩节节高升捷报频传,为国家争得诸多荣誉。

杭州即将承办2023年亚运会,相信已经立下“为国争光”之大志的全国各地运动员们正在田径场中、游泳池内、绿草坪上、体育馆里挥洒汗水顽强拼搏,为数月后的运动赛事做着积极充分的备战训练。作为我们高中生,虽然限于先天条件无法在亚运会赛场上为祖国流血流汗,但我们也可以立青年之志:为我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我国家强大而学习;我们也可以践行“亚运精神”:人心凝聚共为祖国强盛发光发热;团结向上同担华夏建设之重任;自信乐观不畏挑战齐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才华出众但又盛气凌人的李鸿章从一个爱睡懒觉傲慢无礼的年轻人逐渐蜕变成“每日起居饮食有度能担当责任能直面困难能独当一面”的官员。细读研读《曾国藩传》,如同亲受曾国藩先生的教导,受益匪浅,我重新审视自己并调整了学习目标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日后我还将常读此传,期望这位“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历史人物,一路带领同样资质平平的我,学做“完人”,学做“圣人”,为中华之繁荣富强而奋斗!

本文地址:https://www.bqzwb.com/zuoweizaiti/duhougan/1358634.html

  • 标签: 读后感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推荐10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推荐10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笔趣作文班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11652号-6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