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作文班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免费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免费

 作者: | 阅读: 5.51W 次

【篇一:腊八粥】

家乡的风俗

——张铭宇

在我的家乡,腊八这一天总能喝上一大碗热乎乎的腊八粥,就算在寒冬也会感到无比温暖,而这碗我从小喝到大的腊八粥今天我就见到了它是如何诞生的。

将食材一个一个扔进沸腾的锅中,只见锅中的水如猛兽一般一口吞噬了所有食材,让我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但没过一会儿,豆子们便像吃饱了的孩子,拍着圆滚滚的肚子,懒洋洋的躺在沸腾的锅上,那大腹便便,有憨态可掬的样子,十分惹人喜欢。又过了不久,各种豆子轮番上浮,散发出种种让人心旷神怡的香气,一会儿是红豆浮上来,散发出相思之香;一会儿是绿豆浮上来,散发出友谊之情;一会儿是黄豆浮,上来散发出人们美好之愿。种种香味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美味的腊八粥,这么不知不觉中,那提醒我要盛粥的叹息之声又响了起来。

盛上粥仔细一看,豆子们早已肿得不像话,红枣也发福得认不清了,水也十分粘稠,让人垂涎三尺,就算是上了年纪的老爷爷也会两眼放光。

数九寒冬最幸福的一件事莫过于喝一碗腊八粥,既暖心又暖胃,捧着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就仿佛将整个冬日的温暖捧在手中,暖在心间。只要轻轻抿一小口,那豆子的味道便如泉水般汹涌奔向你的味蕾,久久萦绕在你的唇齿间。

人有两种事情不能自拔,一个是牙,还有一个就是家乡的思念与味道,在我心中腊八粥便是家乡的味道,而喝腊八粥便是我们家乡的风俗。

【篇二:小年的圆子】

——李孟鑫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小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北方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我们合肥过的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

合肥人过小年,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圆子啦!合肥自古就流传一句这样的俗语:过年无圆不成席。

圆子其实就是油炸出来的丸子。妈妈跟我说过她跟圆子的故事,就是她第一次来合肥的时候,以为合肥的土话是把“丸子”说成“圆子”,经过奶奶的讲解后,才知道“圆子”的“圆”是团团圆圆的“圆”,所以,圆子就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圆子的种类很多,有红薯的、豆芽的、糯米的……糯米圆子是我们家最喜欢的。奶奶准备好油锅,我就奔进厨房,守在灶旁,奶奶熟练地把搓好的圆子一个个“请”进锅里,锅里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圆子周边的热油也突起了许多小泡泡,诱人的香味瞬间扑鼻而来,我一个劲儿地咽着口水,生怕一个不小心口水滴进锅里了。待第一锅出炉,我就迫不及待上手去抓,奶奶在身边叫嚷:“别烫着了!”但还是阻止不了我吃圆子的心。刚炸出来的圆子像一个个闪着金光的乒乓球,一口咬下去,外焦里嫩,糯米绵密,偶尔吃出的肉粒在嘴里咯吱咯吱,爽脆不已,让人欲罢不能,一个接着一个地吃,根本停不下来,不一会儿,我就吃了六七个,就跟吃零食一样。

餐桌下的零食,餐桌上的佳肴,那盘堆得像小宝塔一样的圆子是小年饭的焦点。大人们放下祝福的酒杯,首先品尝的必定是圆子。大家有说有笑地吃着乐着,开心地度过一个小年。

如果你来合肥,一定要在合肥过小年,因为小年有“圆子”!

【篇三:九九消寒盼春归】

合肥市红星路小学六(1)班刘荷子

又是一年冬至临,九九消寒盼春归。在我的家乡,从古合肥到现今的合肥,在季节的轮回,时间的沉淀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冬天的风俗——描画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记载冬至进九后的日历,人们往往从冬至那天算起,九天为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共九九八十一天,所以称之为“九九消寒图”。自我的祖辈起,每年冬天,我们家乡人都会画一幅消寒图,我和妈妈也是如此。九九消寒,古老传统风俗伴随我度过近十年的光阴,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妙趣。

九九消寒图有多种形式,我今天讲的是我们家乡常见的两种。

第一种——描字版:“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句话里“句各九言,言各九画”。也就是说,若这些字都是繁体,则每个字刚好都是九画。于是,家乡的人们便从冬至那日开始,每日描其中一字中的一笔,待描完这九个字时,早已是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了。冬天便在这一横一撇、一竖一捺中被一天天数过。我觉得实在有趣,便和妈妈置得一份,每日一描,端坐屋内,描一幅字,盼春归。

第二种——画梅版:冬天来临,喜爱绘画的我于宣纸上画一枝素梅,枝头上画上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片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片。每日染上一片殷红的花瓣,当此画完成之时,便是冬去春来之日。这是我从家乡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风雅习俗了。寒冬与梅花本就相宜,冬雪红梅暗香涌动,我静坐房中,画一枝梅,盼春归。

家乡的祖辈们留给我们的风俗是悠久的、风雅的、难忘的。历史的气息不该抹去,家乡的风俗不该丢弃。九九消寒图告诉我们古人的风雅生活如雪花般清凉,温柔了岁月,这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当我绘制九九消寒图时,我仿佛在与千百年来流传此图的家乡祖辈们隔空对话,一起盼望着河开燕来,春回大地!

【篇四:乌饭节】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宣城的习俗--乌饭节。

说起乌饭节,自然就得讲到目连救母的传统民间神话故事了:目连的母亲被阎罗王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出于对母亲的孝顺,目连叩求到了地藏王能打开地狱之门的如意杖,因此就给母亲去送饭。可目连每次给母亲送的白米饭都被看守地狱的恶鬼抢去吃了,母亲常常挨饿。目连很是苦恼,他翻山越岭,尝试了各种法子,终于发现了一种汁液发乌的草药,用它煮的米饭,虽然颜色发黑却十分可口。

目连煮好了乌饭,送去地狱,恶鬼见这米饭发黑都不敢吃,只好给目连的母亲吃。从此以后,目连的母亲再也没有饿过肚子。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被目连的智慧和孝心感动,也出于对各家逝去亲人不受饥饿折磨之苦的美好心愿,便每年在目连第一次为母亲送饭的农历四月初八煮吃乌饭,也就是现在的乌饭节。

在乌饭节那天,宣城的当地人就用故事中“汁液发乌的草”--乌叶草将糯米饭染成乌色,称之为“乌饭”。因此,在四月八日的这一天,宣城的人们都邻里间聚在一起,吃着这软糯可口的乌饭。

蒸熟后的乌饭,你若仔细看,它并不是那极其死板的黑,并不是黑得了无生气---一粒粒糯米黒中泛青、轻中透黑,晶莹剔透。记得小时候,奶奶也会在乌饭上撒了一些枸杞,或是红绿豆,既养眼,又增加了口感的丰富性。咬上一口在嘴,软软糯糯、热热乎乎,伴着一股淡淡的乌叶草特有的清香。咽下去后,口中似乎仍有余味。

咬上一口热乎乎的乌饭,乌叶草那特有的清香,一时间充斥了整个口腔,似乎一口便尝到了宣城惹您的勤劳,一口就尝到了春天的盎然丰美。

这就是我的家乡特有的、令人喜爱的乌饭节,你是不是也想来体验一下呢?

【篇五:过冬至吃饺子】

——卞思航

美丽的安徽庐州是我的家乡,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习俗——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明月,春节贴春联儿……各式各样的活动应有尽有,可冬至吃饺子这件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传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当时他是为了避免人的耳朵被冻伤发明的一种钥匙,经过后人流传饺子,现在便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爱的美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今年的冬至我们家过的可不同以往,一大早我们就去准备面皮、面粉、五花八门的馅儿。忙得不可开交,妈妈做杏鲍菇肉馅儿的,他先把各式各样的菜洗净切碎,然后和肉糊糊再放在一起,放入调料之后使劲的搅拌,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香喷喷的杏鲍菇肉馅儿就做好了。

与此同时父亲也不甘示弱,加快速度和面,仿佛在于妈妈比赛。

我也不能懈怠,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取出父亲活好的面,仔仔细细擀成圆皮,撒上面粉,再在边缘蘸上清水,然后取出馅儿放在中间,小心翼翼的对折捏出花边儿,这哪是在包饺子,这明明是在做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啊!

在这节日和习俗的氛围里,在这灯光的映照下,家人们的脸上都露出幸福与团圆的笑容。孩子们、大人们、南方人、北方人……提起饺子谁不是垂涎欲滴,充满浓浓的回忆,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的确嫩嫩的面皮裹住各式各样的馅儿,看起来就令人垂涎三尺,闻起来更是香味浓浓,尝起来怎能不让人感到津津有味呢?

饺子终于煮好了,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拿着碗筷在锅前守候了,单看它们在那锅中滑动的样,便忍不住咽两三下口水。有嚼劲的面皮,配上质嫩爽口、肉汁四溢的馅,沾上酸辣可口的酱料。一大口咬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如此美味的饺子象征着招财、团圆、幸福,忍不住想多吃几口呢?

【篇六:闻啊——是秋桂】

六一班汪思齐

“冷露无声湿桂花”“桂花吹断月中香”。古往今来,中秋时节的桂花一直都是诗人们常咏诵的对象。在我的家乡一黄山,中秋节时便有赏桂的传统。后山,一株金黄的桂树,屹立在一片池塘边,已有五百多年了。

“来喽!来喽!”奶奶的一声叫喊过后,月饼的香气便朝我们扑了过来。我狠狠地吸了一口香气,迫不及待地抢来一个月饼,猛地塞进嘴里。你以为我很喜欢月饼?喜欢是喜欢,不过主要是为了赶快去赏桂花呢!“奶奶,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赏桂花?”我嘴里正包着月饼说话时含糊不清。“嘴里吃掉再说!小心吃着!”妈妈嗔怪道。

过了好一会儿,奶奶才整理好东西,拉着我的手走向后山。

刚越过后山,就闻到了一股桂花香,奶奶笑着看向我:“闻啊!是秋桂!”

对啊,是秋桂!桂,又同“贵”一个读音,这金秋的桂花是多么珍贵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前走。

到了,到了!平静的湖面上,洁白的月光,那株金黄的桂树在明月的点缀下愈发美丽。一朵一朵,娇小脆弱,仿佛轻轻一碰便会调落。这样弱不禁风的桂花,散发出的却是迷人的香气。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鹧鸪天•桂》中写到:“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流。”两句点出了桂花的香与形,后又说:“自是花中第一流。”确实,这小小的桂花,好似已成了“花中之王”。问:“花中第一流是何物?”答曰:“定桂冠也。”

想到这,我会心一笑。

桂花落在了小池塘上,月亮也快睡着了,云儿轻轻飘来给它盖被子。

我同奶奶也准备下山了。这时望一眼奶奶手中的篮子,里面意竟放满了桂花。

奶奶小声说:“拿着,做年糕吃!”我下意识接过篮子。

临走前,我还回头望了望桂树,竟展开了想象:嫦娥仙子飘到桂树下,抱着玉兔,给它戴上一枝桂花,又飘到了天上……

今年的中秋,就着这样过去了。可是我脑海中还飘着一句话:“闻啊一是秋桂!”

【篇七:炸圆子里的年味】

合肥市红星路小学六1班——高雅菁

我国地大物博节日颇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是个拥有两千多年的古镇——三河!那是一个美丽的小镇,拥有很多的民风民俗,而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风俗就是过年炸圆子。

首先把泡好的糯米煮熟,然后把剁好的粉色肉沫放在一起,使劲搅拌均匀,让他们融合一体,变成淡粉色的糊状,接着再放入一些备好的小青葱和姜末等佐料,搅拌均匀。接下来就要把这些拌好的一个一个的搓成鸡蛋大小的丸子,所有的搓完之后,在上面撒上一点面粉。

开始炸圆子了,先把金黄色的食用油倒在锅内加热,等油烧到啪啪作响的时候,把搓好的丸子一个一个慢慢放进锅内,还要不停的用勺子轻轻翻动,防止黏在一起,一会儿只见一个个圆子急不可耐地冒了出来,左右不停地跳动,几分钟后它们就变成了金黄色的,像正午的太阳,煞是诱人。把炸好的圆子用漏勺捞起控油,让人忍不住拿起就吃,咬一口外面又酥又脆,里面又香又糯,吃完一个还想再吃。

听奶奶说,小时候家里并不怎么富裕,过年的时候就会炸一些圆子,来客人会算上一盘菜,而且容易储存,成本不高经济又实惠。炸好的圆子金黄金黄的,又是圆形,不仅味道好,看起来还喜庆,所以又被赋予了团圆的寓意!这几年,我也开始帮助奶奶一起搓圆子,爸爸负责炸,享受着过年家人一起团圆的美好时光。

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是希望每个赋予美好节日寓意的风俗习惯一直流传下去,观风俗知得失,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让后世之人能体会这种快乐,你们的家乡又有哪些风俗呢?

【篇八:年俗——炸圆子】

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小学六(1)班王文韬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猪肉;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炸圆子;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贴对子。”这首童谣是合肥年俗的生动写照。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合肥的很多年俗都慢慢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了,然而在我们家,外婆依旧保留着二十八炸圆子的年俗。

外婆炸的是糯米圆子,糯米圆子是安徽传统名点,是安徽地区春节前必须准备的年节食品,春节家宴招待亲友的一款美味佳肴。糯米圆子寓意着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每年腊月二十八,天刚亮,外婆就开始做糯米圆子啦。洁白的糯米饭、香喷喷的排骨汤、一清二白的小葱、红里透白的五花肉,一股脑儿的倒入盆中,让所有的材料充分融合在一起,做成一个个小巧滚圆的糯米圆子,放入油锅里。过了一会儿,油锅就开始吱吱作响了,这时糯米圆子已经慢慢变成金黄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锅里飘出阵阵诱人的香味儿。听着它那吱吱作响的声音,闻闻那种圆子特有的香味儿,怎能不让人垂涎欲滴呢?每当糯米圆子出锅的时候,我都会迫不及待的去抓圆子,完全顾不得那烫人的温度,恨不得一口吞掉整个圆子。

现在,我也开始和外婆学习如何制作糯米圆子了,每当我做糯米圆子的时候,都会和外婆一起默默念叨:新的一年,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我之所以学习做糯米圆子,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吃糯米圆子,更重要的是因为合肥现在有很多的年俗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我想保留炸圆子这个年俗,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文地址:https://www.bqzwb.com/xxszw/liunianji/674135.html

  • 标签: 风俗 家乡 作文家乡的风俗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免费》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免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笔趣作文班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11652号-6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