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作文班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秋词其一教案(精选10篇)作文

秋词其一教案(精选10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5.21W 次

篇一:秋词其一教案

秋词其一教案(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翻译句子,掌握古诗中对比的修辞手法,逐步把握作者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先回忆一些关于秋天的诗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尝试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作者作品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四、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悲叹寂寥:空旷无声空寂寥落

春朝:春天的早晨,这里指春天。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排云:推开(冲破)白云碧霄:青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引发我的诗兴飞向碧蓝的天空。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③④句,意境开阔,情调昂扬,高远豪迈。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赞美秋天开阔明朗,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和昂扬不屈的斗志。

篇二:秋词其一教案

向敏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上新课以前,我们先欣赏几幅美景图。请问这是哪个季节?你想用什么词语或者句子来描述秋天?

2.师: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大多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但有一个诗人却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他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他的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三、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听音频、学生读、教师范读、竞赛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四、品析鉴赏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五、教师总结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六、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七、作业

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篇三:秋词其一教案

秋词

刘禹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篇四:秋词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读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朗读诗歌,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

难点:朗读诗歌,领悟蕴含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马致远的一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写尽天涯游子悲苦之情状,成为悲秋之经典。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抒写秋天的诗,这首诗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赞美了秋天的美好,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这就是刘禹锡的《秋词>>,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即《秋词》其一。

二、学习新知:

1.了解作者:学生课外查阅好资料,课堂展示后教师加以补充强调。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曾和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授太子宾客职,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40卷。秋词(其一)是被贬到朗州时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却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2.初读诗歌:

(1)听老师范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情感。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结合文下注释,师生共同解读诗意。

(4)听读录音,感知诗情。

从诗中可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5)再次指导,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3.诗词赏析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诗的后两句又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人通过什么来表明“秋日胜春朝”的?提问学生描述画面。

(4)这首诗与过去悲秋的诗有何不同?

4、学生总结主题

这首诗赞美了秋天的美好,并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情怀。

5、让学生说出关于秋天的诗词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代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课堂检测

1、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的诗句是()

2、《秋词》表现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情怀的句子是()

3、古代诗词与季节有关的多是悲秋或喜春之作,然而也有感受独特与众不

同的,例如刘禹锡的《秋词》中,秋高气爽、鹤冲云霄的景象是那样的富有

诗情画意,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在杜甫的《春望》里,春

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三、合作探究

1、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诗人

看来秋天胜过春天,比春天美好。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

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什么妙处?

答:一个“排”字,“推开”“冲破”的意思,写出来了白鹤搏击长空的豪

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觉不消沉的强

斗志的体现。

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一鹤?有何深意?

答:借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五、布置作业

1、课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与同学相互交流欣赏。

篇五:秋词其一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布置作业

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篇六:秋词其一教案

授课年级:初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接触诗歌多元解读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吟诵,要求当堂背写。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理解《秋词》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合理准确地借助关键字、背景资料、链接作品、读者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深入解读。

学情分析:该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把握诗句表面内容尚不大难,重点把握的是作者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心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会更好。进入初中很多同学对于简单的诗歌划分节奏自然是没有问题,但如何根据作者的情感来读诗歌,把我重读、词语间的连接,甚至是偶尔的拖长读,或者短时间的停顿,这都需要很好的把握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以学生怎样以真切情境走近诗人内心世界,切身感受诗人真实情感,难度较大,加之学生学识素养的欠缺,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和作品链接等对《秋词》进行多元深入解读应该有一点难度。

教学设想:《秋词》是杜诗中颇具代表性、颠覆性的一首作品。其字面义的解读并不费力,然而实现对文字背后意蕴的挖掘并非易事。为了矫正学生望文生义的理解偏颇,更为了训练学生对看似浅显的古诗深入解读的能力,对学情分析中的学生障碍进行突破,我准备以该诗为例,结合其他诗人描写秋天的诗句进行纵向对比,哉结合刘禹锡自身的其他作品进行横向对比,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解读的全过程,尤其是对诗句深意的解读。例如鹤仅仅是一只鹤吗,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不用其他动物代替。诗情又具体是怎样的诗情,仅仅是想写诗吗。解读诗歌也是需要个人学识等诸多条件作保障的,该课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解读横纵向有多宽多深,我的初衷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获取到思想性的东西,甚至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的意义可能更深远。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孩子们不断丰富学识,通过不懈训练实现对古诗更准确深入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引入话题,回顾已学知识。

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例如:对于秋天,文人墨客们都有自己的解读。

师:那么,谁能说一说你学过的秋天的诗句都有哪些?

生:(自由作答)

师:看来大家都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三个例子:

例1:马致远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例2:范仲淹说: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例3:曹操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小结:由此可见,大家对秋天的印象都不怎么好。那么我们今天碰到了这样一位不一样的诗人,他是怎么说秋天的呢?

二、初步感知

(一)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内容

1,初步自由朗诵,注意节奏

2,学生代表读

3,(师)点评学生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4,齐读:读出节奏

5,附:朗读节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解读背景,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初步了解诗中的感情

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时所作。

1,再读诗歌,根据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小组讨论哪些词可以重读,以及韵脚。

3,齐读:读出情感

(三)欣赏图片欣赏,感受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代表的作画,来感受作品

1,讨论:这幅画是出自我们班的一名同学,她通过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想象画出了这幅画,大家讨论一下看到这幅画的心情

2,生自由发言

3,师小结过度:这幅画画面明朗,充满诗情画意,让人看了心情轻松自然,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态来走进这首诗。

三、解读文本

(一)小组讨论:自己试翻译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情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1,小组自由讨论

2,推选小组代表回答

3,评选出最有特色的翻译和最标准的翻译

(二)品味想象,欣赏意境:问题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加深对诗歌理解

1,诗人开始说“自古”是为了写古人的不好吗?

2,“胜”字说明了作者心中什么更好?

3,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4,思考: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大家还记得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吗?

明确:《陋室铭》:陋室虽然简陋,但主人我的德行美好,仍然自得其乐。

6,所以你们认为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7,思考: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由作答,不受局限)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8,师小结方法指导: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字来解读诗歌;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诗歌本身来了解作者的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资料,诗人的相关作品来了解。文如其人。

四,三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全面分析,在更加了解作者和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诗歌情感

1,师: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大声地读出来(自由读)

2,师:读的时候声调应该是高还是低?

生:由低到高

3,师方法小结指导:诗人信心满满,霸气十足。他没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一起哀秋、苦秋、悲秋、叹秋。而是毫不掩饰地把自己对秋天的赞美和盘托出。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想想有的同学面对老师的提问,经常是支支吾吾,哼哼唧唧,知道了是你在回答问题,不知道了,还以为哪儿飞来一只蚊子呢。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会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也都是经过了大脑思考的,理所应当地大声表达出来。

4,全班有感情朗读齐读。

五,迁移拓展,比较探究

设计意图:结合相关作品是诗歌解读方式之一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同:二者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象,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2.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秋词(其二)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异: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六、背诵这首诗(注意重读和语气)

评价:同学们这一次读得更有感情了,因为你现在所理解的《秋词》和课前理解的秋词不一样了,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七,开放性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理清课程脉络

问: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节课,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也就是说我们这节课从哪些角度去朗读、品味了这首诗。

学生活动:思考我们这节课从哪些角度去朗读、品味了这首诗。

生:背景资料。

生:“自古”“诗情”等词语

生:何同学画的画

生:《秋词》其二

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对这首诗的多元解读方法。我们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解读一首诗:背景资料分析,关键字品析,了解相关作品,读者的生活体验。

八,拓展思考:秋天到底好不好?秋天难道真的不好吗?

明确:秋天,你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杜甫说不好,因为身体病了,客居他乡,非常痛苦,所以秋天就增加了悲情的色彩。刘禹锡就说好,并且还要告诉我们为什么好。所以,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些问题,只要是经过了我们思考、分析、判断、总结了,只管大胆说出来,老师也会支持你的。

我们常说,给梦想插上翅膀。大家发现没,这只翱翔的鹤,其实就是刘禹锡诗心诗情的翅膀啊。这样的秋天,有什么好悲凉的呢?只要你的心里洒满阳光,什么样的景色都是美的;只要你自己不停下前行的步伐,所有的路都是通的;只要你自己不消沉堕落,所有的明天都值得期待。

九、课后练习

学习,摘抄其他与秋天有关的诗词。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有如下收获:此次教学对于要告诉学生什么、教给学生什么、训练学生什么想得更清楚,落实得更有序,较好渗透了课标和接受美学的相关理念,有意识地鼓励和引领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整个课堂还原了我们阅读的真实状态,这种本色阅读状态对于问题的呈现和解决更具价值;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尤其是多元解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这节课的缺点是未能够让学生放开畅谈。究其原因,学生层面:对文本相关背景资料了解的欠缺,无米之炊。教师层面:急于推进课的进程,没有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和阐释想法的时间;对于学生的一些解读未能给予最有效的点评和引领,课堂生成资源利用不充分。更多关注了对正确的确认,对于错误解读原因的剖析不深入、不到位。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想今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提高:从思想上,继续加强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最大限度地将思维的权利、发表见解的权利交给学生;提高自身学识素养和解决随机问题的应变能力,将课堂生成资源价值最大化,更具教育智慧;加强多元解读的训练,在不断训练中,指导、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意识和能力。

篇七:秋词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基础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树立高远宏大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基础知识后赏析品味,循序渐进,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2.诵读法:反复诵读吟咏,当堂背诵这首诗。

3.合作探究法:学生相互合作,归纳总结出一致答案。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你们心中秋天是什么样子呢。有没有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举手回答)

生:自古以来,秋天在诗人心中就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辛弃疾······。虽然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带着萧瑟与愁容,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却另有不同,接下来就让我们去一探究竟。

二、知人论世:(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重点勾划)

三、课文初读

(一)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

(二)划分节奏,学生再次诵读。

(三)分角色诵读,齐读。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有节奏的诵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

四、课文精读

(一)分组探究

问题1:诗的前两联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也确实是这样,在文人的笔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积极的心态。

问题2:首联中的“自古”有何作用?

答:自古,包含一切,为什么还这么说?是为了突出下文的“我”。表现作者的豪迈气概。

问题3:为什么诗人直率坦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只鹤的奋发向上精神使诗人为之振奋,既是创作热情的激发,亦是宏远志向的展现。

问题4:对本诗进行整体赏析。

答: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志向。

(二)归纳提升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豁达乐观的情怀以及高远豪迈的志向。

五、背诵活动

1.“接龙”背诵本诗。

2.集体背诵本诗。

六、思维拓展

1.学生列举其它关于秋天的诗句

2.多媒体列举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3.了解刘禹锡《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sŎu)人狂。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刘禹锡《秋词(其一)》

2.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200字的短文。

八、教学反思

1.课堂上学生所探究的问题都是我在备课时预设的,在课堂中并没有生成由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致使学生思考不足,参与感下降。

2.教学过程中仅仅分析了《秋词(其一)》这首诗,虽然讲得较为详细,但缺乏比较阅读,不利于提高学生辨析鉴赏的能力。

3.对诗歌主旨的探究没能适时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去理解,只是在讲解作者时提到过,强调的不够充分。

篇八:秋词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家作品简介:(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学感知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引:引发。

四、研读课文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大家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五、总结全文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六、练习背诵

1、集体背诵本诗。2、接龙”背诵本诗。

布置作业:探究练习:阅读刘禹锡的《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秋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板书设计::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篇九:秋词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先读一读这首诗)朗诵这首诗。

(画住“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在大多古人的诗中也是一个悲的角色,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但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开创新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来。)

二、了解这首诗的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而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理解这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说的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说的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1)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

(学生)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生)答: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2)理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学生)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四、背诵这首诗。

(先全体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篇十:秋词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感受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鉴赏的能力。

2、“以诗言志”。体会诗中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怀。

3、背诵,默写全诗。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受诗词中语言运用的独特和优美的意境。

2、理解诗中“排”字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在诗词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学会自我教育。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说出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总结这些诗句中,秋天给人的感受,引出《秋词》(其一)给人的感受。(板书题目,作者)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并称“刘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世人所熟知,有《刘梦得文集》40卷。

《秋词二首》是在作者刘禹锡人生失意时所做。当初顺宗任用王叔文对朝政进行改革,当时的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运动。无奈朝廷宦官等对这场革新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所以这场运动最终结果就是失败。革新运动失败后,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而作者刘禹锡也被贬至朗州做司马。虽然刘禹锡经历了失败,受到了打击,但是他没有萎靡不振,而是乐观的面对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创作出的。

3、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自古以来,人们每到秋天都会觉得悲叹秋天的寂寞与凄凉,但是我却要说秋天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下有一只一飞冲天的白鹤,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4、赏析古诗

a、诗的第1、2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手法。作者把古人的悲秋与自己对秋天的歌颂相对比,表现出对秋天的赞美,并且否定了自古就有的悲秋论调,以此来表达自己乐观的心态。

b、从“自古”“逢”“我言”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古”和“逢”体现出悲秋这一看法的时代久远,以及“悲秋”这一思维定势。“我言”体现了诗人的自信,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颂秋。

c、作者为什么在众多秋景中挑选了冲天的鹤来进行描写?

“鹤”有着丰富的寓意,如圣洁、清雅、长寿、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等。作者可能是用鹤来自喻,也有可能认为鹤是一种不屈的化身。诗句中“一鹤”描写出鹤的孤独,但是却呈现出非凡的气势。

d、“排”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排:推开、排开。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云霄的气势,同时展示出了作者昂扬的斗志以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e、“便引诗情到碧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我”澎湃在心中的诗情,就如同这凌空而上的白鹤冲上了云霄。从中体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无法被磨灭的斗志。

f、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乐观的精神以及昂扬的斗志。

5、拓展延伸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sǒu):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赏析:诗的前两句,作者只是单纯的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给人一种清爽敬肃的感觉。而后两句则与春色进行了对比,用春色的浓艳来衬托秋色的高雅闲淡。

6、课堂小练

■《秋词二首》都对秋天进行了描写,但是两首侧重点却是不同的,请说出这两首诗在思想方面的不同。

第一首诗是对秋天的歌颂,借此告诉人们要充满斗志,要有乐观的心态。而后者则是通过对秋天的赞美,告诉人们要有清白高尚的人格。

■这两首诗中,作者对春所做的评价评价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致。第一首诗,作者并没有明确否定春的生机,而且用春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但是后者却否定了春的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以此衬托秋色的清净高雅。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A、“自古逢秋悲寂寥”点名了自古以来文人志士的共同心结,体现了作者的对秋的态度。

B、《秋词二首》打破了前人悲秋情绪,是秋的赞歌。

C、《秋词》(其一)赞秋气,《秋词》(其二)咏春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秋词》(其一)体现了作者远大的志向,如冲天的白鹤;《秋词》(其二)体现了作者如明山净水般高洁的心。

7、课后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

本文地址:https://www.bqzwb.com/czszw/zhongkao/1263888.html

  • 标签: 教案 精选 秋词 工匠精神作文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秋词其一教案(精选10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秋词其一教案(精选10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笔趣作文班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11652号-6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