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作文班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风筝说课稿(精选6篇)作文

风筝说课稿(精选6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4.75W 次

篇一: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精选6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二篇精读课文《风筝》。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说教材。

风筝是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回忆性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朴实,但就是这样清晰的结构和朴实的语言传递着儿童的天真和烂漫。文章先用了总起句,直接点出了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和放风筝,接着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了童年快乐和憧憬。

文章最大特色在于语言的描写,做风筝时,孩子的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的快乐、大惊失色,找风筝时的哭泣和垂头丧气。这样集中的心情和神情描写,都随着风筝的变化而起落。这正好体现出了儿童天真的本性:当风筝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时,他们是快乐地奔跑,大声地喊叫;当风筝没了踪影时,他们又大惊失色,找不不到时又坐在那里垂头丧气地哭泣。三年级的孩子正是积累语言的绝佳时期,他们的词语结构和图示中已经拥有了许多类似的词语,但是只能说是熟悉词语的陌生,需要生活场景,相似课文的语境去激活他们。放风筝场景就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在合适的语境中运用这样的语言又是陌生的,这就需要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让孩子们发现语言特色,然后表达相似的情景。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这篇课文的价值正在发现与激活学生的语言库存,让他们回忆熟悉的场景,积累陌生的语言,建立更大的言语图式,获得言语量的增加,质的提升,从而达到言语学习的本质——学会自我表达。

于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这篇教材分析,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正确识写“拼、命、磨、坊”等12生个字;

2.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表示人物心情和神情的词语,并加以积累;

3.通过作者描写的生活场景,发现“憧憬、大惊设色、拼命奔跑”等词味道,并从中体会到孩童的天真烂漫;

4.借助文本空白,运用一些心情和神情的词,表达孩子找风筝的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的最优化,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语境理解和积累“憧憬、大惊失色、催头丧气”等描写心情和神情的词语;教学难点是:体会孩子们的心情随着风筝的变化而起起落落,并借此学会用表示神情等词表达找风筝的场景。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与学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服务于学,本着以学定教、还学于生的理念,本课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联系上下文、朗读体悟、圈点勾画和小组合作探讨。而教则顺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进行适度、适宜的引领、点拨、示范、提升,以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特色,敏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并辅助他们表达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我准备分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脉络,识写本科的生字,潜心体会本科的表示心情和深情等词语的妙用,并尝试表达;

第二课时:识写本科生剩下的六个生字,修改自己的第一课时的表达,引入李海平的等描写风筝,进一步体会孩童的天真烂漫,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教学预设,分一下几个学习活动展开:

(一)活动一:自读课文,摘录词语。

(二)活动二:细品词语,发现密妙。

(三)活动三:创设情境,尝试表达。

活动一:自读课文,摘录词语。

1.读诗导题:屏幕上出示《村居》,请学生齐读之后,询问纸鸢就是指什么?然后相机板书——风筝;

2.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那么他又围绕风筝,写了那些内容呢?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做到字字正确,句句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从积累语言的角度,同学们会积累那些精彩的词语呢,试着端正写在练习纸上

3.在自读之后反馈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写好丧和拼命这三个词,然后屏幕出示:

憧憬希望大惊失色垂头丧气凌空飞起翩翩飞舞越飞越高快乐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在学生读准字音之后,一起探讨:如果给上面的词语分分类,会怎么分呢,说一说理由。根据学生的经验和讨论,可分成:

憧憬希望

大惊失色垂头丧气快地的喊叫拼命的奔跑

凌空飞起翩翩起舞越飞越高

你发现他们之间的有什么关系吗吗?不慌再一次苏浏览课文,结合内容来讲。

三年级的孩子拥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猜测他们很容易发现孩子的心情、神情和动作都随着风筝的变化而变化,于是我追问:那么憧憬和希望是在什么时候?快乐地喊叫,拼命地奔跑又在什么时候?垂头丧气又是在什么时候?这样一点拨同学们马上就能明白文章的思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顺势板书:做、放、找,以此就顺势理清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根本在语用,而语用的前提是大量的语言积累。此环节教学,从学生的自觉积累词语出发,再到给词语分类,根据词语的类别梳理了文章的脉络。这个过程的时空是完全开放,完全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而展开的教学,此为学为主课堂的基点。)

活动二:细品词语,发现密妙。

这个活动我准备分以下两板块展开。

第一板块:走进做风筝的场景,积累“憧憬”

导:同学们,我们先跟随贾平凹,走进他们童年做风筝的场景吧请同学们认真第二自然段,思考,他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圈出关键词,并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依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预计他们圈出“憧憬、快活、希望”。快活和希望容易理解。但是憧憬对学生来说是陌生化词语,于是这样展开教学:

(1)同学们,你们知道憧憬的意思吗?能根据偏旁猜一猜。

(2)结合文章的语境,联系憧憬和带引号的幸福鸟,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预计学生会说,想让自己幸福——放飞风筝就是放飞自己的幸福)

(4)原来他们这样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希望的,希望自己快乐,而希望自己快乐,内心的向往就是——憧憬。

(5)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什么也不像,他们依然快活,原来他们的心中有憧憬,你们能读出这种快乐感觉吗?

(设计意图:做风筝的场景学生十分熟悉,但是做风筝背后的憧憬,学生却是陌生的。于是,让他们结合语境联系上文理解憧憬的意思,体会孩童天真和烂漫,同时习得解词的方法,积累陌生的词语。语文课学什么,应该就是学语言,怎么学,教给方法,还学于生。此为学为主课堂的关键。)

第二板块:还原放风筝的场景,体会孩童的心情。

过度:带着美好的憧憬,他们开始了放风筝的,请你们轻声的读二三两段,他们的心情有时如何的,请你们圈出关键的词语,然后和同桌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交流反馈:

在学生合作交流和自由畅谈的基础上,屏幕出示:

快乐地喊叫

拼命地奔跑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1)请同学们读,这是心情的词语吗?是神情和动作词语。那么通过这样的动作和申请,你们能猜出他们心情吗?(预计学生从快乐到难过)

(2)而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系呢?风筝,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圈出描写风筝的词语。

交流之后呈现板书:

快乐地喊叫凌空起飞高过树梢

拼命地奔跑越飞越高偏偏起舞

大惊失色越来越小

千呼万唤没了踪影

(3)同学们你们能看着你板书上的词语,连起来说几句话吗?

预计学生会说:风筝凌空起飞,高过树梢,看到这一切,他们快乐喊叫,风筝越飞越高,偏偏起舞,他们更加的疯狂,拼命地跑了起来。可是风筝的线蹦的断了,风筝越来越小,没了踪影,这是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4)同学们这样一说,再看板书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计学生会说,原来我们的心情是随着风筝的变化而变化,因为风筝是他们的幸福鸟,是他们美好的憧憬,风筝不见了,当然难过啊)

小结:这就是贾平凹的童年放风筝的场景,作者仅仅抓住了这些简单的表示动作和神情的词语,却让我们感受了到了孩童的那一份天真,让我们合作起来读好这两段话。

(设计意图:放风筝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炼出来的词语也是学生已经熟知或许已经积累的,可是却冷冰冰地存在。语文课学习语言任务之一,就是要激活和唤醒学生的语言库存,让他们找到似曾相似的感觉,敏华语感,活化语言。而这一过程的学充分的展开,正好体现了在语言中出生入死的理念,我想这也就学为主语文课堂目的所在。)

(5)导:多么伤心的孩童啊,他们一定要找到幸福年的,请你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帮老师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课文描写场景,也已经发现了本课言语的密妙:学生的心情随着风筝的变化而起起落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白,简单的熟知的神情和动作词,却有如此的魅力。这正好进一步活化了学生的语言库存。)

活动三:创设情境,尝试表达。

导:同学们,你们猜测,这幸福鸟找到了吗?请畅所欲言。(预计学生会说找到了,因为学生的是善良的)。那你们猜,找到了幸福鸟之后,他们会怎样做,又会有怎样的神情,还会去放吗?请你拿起笔,可以结合自己的放风筝的生活经历,运用黑板上的一些词或者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表示神情动作的的词语,来写一个片段,屏幕出示:

他们向磨坊跑去——

学生书写

有时间的话讲评,没有时间的话下节课讲评,讲评的指向就是“运用神情、动作的词去表达孩童找风筝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会运用,而积累和运用之间的桥梁就是相似生活情景,或者说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个写话的片段基于文本,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又给予学生的动机,我想这就最好的表达自我的平台。从发现语言到表现语言,不就是语文教育的终极关怀吗?——培养自觉语言的人。我想,这就学为主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

四、板书设计:

风筝

贾平凹

做快乐地喊叫凌空起飞高过树梢

放拼命地奔跑越飞越高偏偏起舞

找大惊失色越来越小

千呼万唤没了踪影

憧憬

(此板书设计简简单单地呈现了本课学习的重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思路,也正好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思路)

作业布置:

1.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片段训练;

2.回去查一查其他放风筝的文章,下节课和同伴分享。

篇二:风筝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国家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风筝》的第二课时。下面就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风筝》是国家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贾平凹。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说学情

四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角色转化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做风筝”部分,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放风筝、找风筝”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积累词句,为写作积累词汇,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同学们放过风筝吗?谁愿意把放风筝的情景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畅谈)(设计理念:由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整体朗读感悟,找出“我觉得有趣的部分”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你认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一部分最有趣,谁来说说?说出你的理由。(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知课文,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在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然后由扶到放,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

A.扶学第2自然段,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让我们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请同学们读读有关的自然段,看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伙伴快乐的心情?用笔做好标记。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看来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查字典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做风筝时最憧憬什么?

(2)是啊,我们心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吗?(依旧、仍旧、还是)你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设计理念:新课标对四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指导朗读

(1)我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快活。请你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向往等)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读后生评议。

(3)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读出来吧。(齐读)(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为下文的自能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做风筝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活,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会——更快活。我们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了小伙伴的心情。现在请你们运用这种方法,默读学习三、四自然段。(自学)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1)说说你的体会。(预设:托、牵、一紧一松、跑起来)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一会儿,找同学上台表演。

(3)指名表演(一人读课文,两人表演)。学生评价。

(4)全班齐表演。

(设计理念:儿童在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把课文内容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去表演,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满足。这样,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见其景,如可触摸,从而进一步激发情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除了这里,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快乐?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说说你的体会。(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叫喊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快活喊出来吧。(齐读)

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小伙伴们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2)谁能说说“大惊失色”的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3)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他们在呼唤什么呢?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齐读。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C.放学第5-8自然段,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风筝飞走了,我们千呼万唤。最后,我们找到风筝了吗?请自学5-8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找风筝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是啊,你体会的很好,他们伤心的哭了,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们的伤心?

(2)理解“垂头丧气”

a.谁能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b.齐读体会他们失望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想象写话

(1)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4)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了《风筝》一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做风筝时是充满憧憬的,放风筝时是快活的,找风筝时虽然垂头丧气,但也是为了寻找快乐。通过再一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七、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

篇三: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10篇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乃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做风筝。

放风筝、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质朴,笔调清新,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文章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该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故通过教学《风筝》,可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所带来的乐趣,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此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定的铺垫。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技能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

该篇课文可分2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下面我将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具体的阐述。

二、说教、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一)激情导入

1、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多彩多姿的,有欢笑、有泪水,那么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学生交流)

(课始便提出贴近学生生活、且其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自然过渡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为下面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师:有一群人,他们说(课件显示第1自然段)---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是做风筝,放风筝。

教师引读该句,学生跟读。

3、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他们的风筝世界,感受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风筝》(课件显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了解文章大意

1、同桌互学生字新词:把你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考考你的同桌

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重点点拨易错字。

3、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随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芸炖值氖虑椤?BR>(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1)自己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四人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个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即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3)全班交流(最有趣)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认为“做风筝”最有趣的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听的同学思考:如果做风筝的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情感性,也使听的同学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想象自己做风筝时的心情。)

(2)学生交流

(3)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随机理解憧憬。

(4)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师: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2)、师: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师: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师:用心多遍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再读全段课文(在以上感悟“做风筝、放风筝”快乐的教学片段中,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情感的内化。)

风筝评课稿

篇四:风筝说课稿

听了何老师上的《风筝》一课,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或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谈几点我的感受。

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整节课的教学,何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位置。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各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合作探究。何老师恰如其分的表扬鼓励了学生,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全班学生在何老师的引导及鼓励下积极发言,展示自我。课堂气氛活跃,值得我学习。

二、词语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运用灵活。

词、句训练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而中段的阅读教学和高段的阅读教学是不同的,主要是通过词句教学加以区分。在教学中,何老师抓着重点语句及词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体会孩子们当时心情在不断的变化。在理解“憧憬”时教师就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说想做什么样的风筝,通过孩子说一系列想象中风筝的样子后,如此理解词语,水到渠成,铭记于心。

三、以“读”为核心,结构严谨,效果突出。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何老师能留给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每一个环节,她都引导学生抓典型词句,细读揣摩,品味其间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而在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读课文,这时文本的语言就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转化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的语言。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语言的积累水到渠成。同时,在朗读教学中,何老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轮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以评促读等,使得整个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我校这次举行的同课异构的活动,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听了何老师的这节课,我也看到了我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今后我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风筝评课稿

篇五:风筝说课稿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和南湖中心小学的领导老师一起聆听了焦子英老师执教的《风筝》,作为一位比较年轻的语文教师,能够正确的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合理的安排教学结构,大胆的设计,遵循了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气氛活跃,孩子参与很积极。下面就这节课我具体谈一下我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首先,我觉得焦老师是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因为他的课堂亲和力特别强,她大方、自然,一直笑着面对大家。我觉得这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第二,焦老师课堂思路设计的很清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路子就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课文、情感升华——总结课文,拓展训练。焦老师基本上顺着这个路子,完成了教学任务。其中,导入部分,猜谜语、资料袋的出示,风筝图片的展示,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的很好。整体感知部分,焦老师从初读课文到字词的认读,到课文脉络的理顺,整体的把握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字词的学习,看得出焦老师特别用劲,突出了这一重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焦老师顺着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抓住了里面的一些重点词语,如精心、憧憬、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理解的比较到位,同时围绕着风筝,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的词语,也是这课的重点,焦老师也进行了处理,并板书。最后布置作业紧扣课文重点。

第三,焦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如让孩子画风筝,孩子们兴趣很浓,开始我觉得这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后来焦老师又让孩子们放自己画的风筝,用上课本上的动作,这样的处理就太有意义了,特别是风筝飞起来了,那种快乐的心情一下子感染了所有的孩子,包括老师们。还有放风筝的时候,孩子们欢快的喊着,喊什么?这一课文的留白,正好给让学生补充,课堂又进入到了欢乐的高潮,最后孩子们能找到风筝吗?由失望到希望,孩子们积极的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这是一堂真实的、生成的课堂,因为,一上课我问孩子们这节课学什么,他们都不知道,很难得,能看到真实的孩子和老师。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该放在哪一部分,孩子们争议很大,能够鼓励孩子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焦老师及时的评价鼓励,做得很好。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这一问题,完全是真实的学习过程。焦老师敢于这样设计不让学生预习,也挺让我佩服。

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请允许我结合着对语文课堂的理解,提出来给大家做一建议:

一是,这堂课,我觉得最大的遗憾是,学生读书的机会太少,总共不超过三遍。初读时孩子齐读了,焦老师作了制止,很好,要及时,然后提醒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划字词,和不懂的地方,高年级可以随时作批注,画出自己感动的地方,或者优美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悟。再读时,可以按自然段个别学生逐段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如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这对三年级的学生很重要,培养他们边听边思考的习惯,还能及时纠正错误。在学习课文中要多读书,特别是孩子们喜欢的句子,这是课后要求的重点积累。焦老师在这里可能是时间紧忽视了,当孩子们的心情伴着风筝的起起落落,由憧憬到快活,到大惊失色,到垂头丧气,到又有了希望,孩子的心情如何表达?唯有读书,个别读,分组读,有感情的读,集体读,随着心境读中感悟,走进文本。抓住课本上的心情的词语,让学生去体会,把自己当成放风筝的那群孩子,是不是,体会得会更深入,更动情?

二是,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一个重点还是字词的学习,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会运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查词典。所以大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己能学会的生字,不用老师一遍遍地领读,可以把时间用在记字、写字和理解词语上。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上演孩子写字比赛,我没看,但听说台上的孩子错字的,笔顺不对的很多,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台上,相信大家要坐不住了。大家对于写字要用心教,反复练,让我们中国的汉字文化在我们这里传承好。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认字、查字典等,焦老师的课堂上对憧憬一词的真正解释因为没有词典而没有落到实处。成为一个小小的遗憾。

对于这一部分字词的学习,可以走这样几个环节,带拼音读生字——去掉拼音读生字——识记个别生字或指导写一个字——读重点的词语和生词——解决多音字或个别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在句子中,读句子或进入课文的检查读。像本课的“倏地”(shudi),意思是极快的,迅速的,孩子们不明白啥意思,大家都读错了,所以到后来还是读错,这个词语我觉得一开始接触就可以让孩子们明白它的意思,因为他不用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意思明白了,也就读不错了。

三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从学生的学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课前要了解学生,课上要引导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我觉得首先是预习,课前把课文读正确了,读流利了,学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读出感情,深入到课文里面去。在自主的基础上,才有合作和探究的可能。这篇课文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那些心情变化的词语,画下来,读出情感的变化。

四是,要注意设计好课堂语言,有引导语,有总结语,有过渡语,有评价语,注意有放有收,小环节有小结,最后要总结全文。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今天学到了什么!哪怕一个字,一个词!

关于这节语文课,我就说这些,有不同意见我们可以再商讨。

风筝评课稿

篇六:风筝说课稿

《风筝》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

课堂上,谷老师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什么,认识文中生字,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读通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做风筝和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主题拓展阅读。

这节课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简析如下:

一、大胆取舍教材进行拓展阅读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在如此多的内容中,谷老师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点选择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内容,从中体会“快乐”。正是因为这种取舍,使得学生对“快乐”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了。

在用较短的时间学完教材内容后,谷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主题拓展阅读。谷老师选择了与教材同步的读本上《风筝》和《雨燕风筝》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结合“自主阅读要求”边度边思考。学生从“主要内容”、“喜欢句段”、“我的感受”、“我的疑问”等方面边读边批画,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又进行全班分享。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提升了语文素养。体现了有效衔接课内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理念。

也许有老师问,一节课进行三篇文章的学习,是不是太囫囵吞枣了?我想说,主题拓展阅读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粗线条的,它不以解决语文的基本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自己扫清文字障碍,也允许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某些点上“不求甚解”。遵循“兴趣第一,学生本位”的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一个平台,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主题拓展阅读也不是无本之源,它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而单元主题就像一条丝线,将课内外文章串联起来,既体现了“扎根课内,拓展课外”的教学理念,也使课堂做到了主题明确,形散而神不散。

二、教法灵活多样尊重独特感悟

词、句训练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而中段的阅读教学和高段的阅读教学是不同的,主要是通过词句教学加以区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谷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老师问:“’憧憬’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这是采用了“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同时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因为“憧憬”这个词,如果说它在字典里的意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只能越说越糊涂,而用“换词法“则通俗易懂。

在拓展阅读环节,谷老师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交流点:“同样是写风筝,《风筝》《雨燕风筝》这两篇和课文有什么不同呢?”将学生阅读引向深入,体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引发学生的争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是一味地将文章作深,而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多元的理解。此刻,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无论是关注文章主题还是细枝末节,都是他们的独特感悟,谷老师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虽说可能是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但课堂是以学生学有所得为基本原则的。不追求精彩与精致,只在乎兴致与真实。就是要让学生“大量阅读,充分交流,浮光掠影,多方涉猎,不求甚解,只重积累。”这样天长日久,学生阅读的量变一定会导致语文能力的质变。

三、读书贯穿始终朗读形式多样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充分说明了语文学习中“读”的重要性。

课堂上,谷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指名读课文时,要求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学生读有目的、读有方向,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给了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抓关键词句,引导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间的妙处,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文本的语言就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转化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语言。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水到渠成。同时,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得整个课堂上书声琅琅。

当然,这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找风筝”这一部分内容,显得有些赶环节,也许是想节约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部分内容有牵着学生思维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痕迹。

总体来说,谷老师的这堂课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听课老师感受到了课堂上所焕发的生命的活力。不看别的,单看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执教,看学生上课的愉悦心情和畅快表达,就足以证明。可以说,随着课文的学习以及拓展阅读《风筝》和《雨燕风筝》,每个学生的心里也满怀憧憬,放飞了一只理想的风筝。

本文地址:https://www.bqzwb.com/czszw/zhongkao/1263146.html

  • 标签: 精选 风筝 说课稿 一封家书作文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风筝说课稿(精选6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风筝说课稿(精选6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笔趣作文班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11652号-6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