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作文班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推荐20篇)

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推荐20篇)

 作者: | 阅读: 3.8W 次

篇一: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推荐20篇)

端午包粽子

张嘉倪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今天选择一个经典的习俗来写——端午包粽子!

一说到粽子,每个人肯定都不陌生,今年的端午节,我打算自己学包粽子,妈妈也特别支持我的想法。

一大早,我跟着妈妈一起来到了超市采购所需食材。有许多东西需要买,有赤小豆、糯米、白砂糖、红豆、绿豆、蜜枣、艾叶等。

回到家,我们放下大包小包的食材,洗洗手,我挽起袖子,准备开工。

妈妈告诉我,这粽子有很多种口味,问我要包哪种。嗯,我仔细想了又想,最终决定,还是一如既往的蜜枣味吧。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艾叶卷成一个类似圆锥的形状,往里边加入白砂糖、赤小豆、蜜枣、还有最重要的糯米。然后用几条绳子封好口,一般我们家里还会准备很多种颜色的线以便对不同的口味进行区分。这样,一个个小粽子就做好了。

转眼间来到了最简单的一步——那就是上锅煮了,我帮妈妈把一个个包好的粽子放进沸水里煮十五分钟,终于能休息了。

经过漫长的等待,粽子终于出锅了!煮好的粽子,满屋飘香,剥开粽叶,里面红棕色的粽肉在灯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简直棒极了,我和妈妈都很开心。

包粽子非常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去尝试一下!

篇二: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赏花灯

吴怡佳

“火树银花合,桥铁索开”,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不管大街小巷,都是亮亮堂堂的,处处挂满了色彩缤纷,图案各异的花灯,汇成了灯的海洋,灯的世界,而我的家乡也有这样一个习俗—元宵节赏花灯。

在元宵节赏花灯的背后,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之前,一只神鸟降落在人间,被人们误杀,天帝知道此事后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人们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天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从而让天地以为火已经烧起来了,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从此元宵节挂花灯,便成了一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而每年我也会去公园赏花灯。

今年来看花灯的人更多了,打眼瞧去,哇!人山人海,人们要么站在一旁赏灯,要么站在中间拍照,要么流连忘返于“灯海”之中,而那些早已布置好的万花彩灯也像是早就被春天赋予了生命力,活灵活现,璀璨夺目,令人感叹不已,在人们面前闪耀得更加光芒有力。有的是大展虎年宏图,信心、坚定、力量等等无一不在美丽的花灯中展现;有的是呈现古代人的智慧与美好品质;那晶莹剔透的宫灯,莲花灯,金鱼灯,楼船灯,也是尽显琳琅满目的丰收硕果,尽放热闹与喜庆,不胜枚举的“百灯齐赏”,让人们顾盼生姿;还有那些可可爱爱的动物灯,更是吸引孩童去触摸着无与伦比的乐趣,大人指指点点高明轩昂,就连那车上的喇叭也激动地连番叫唤,而我也是更为激动,感受到即将到来的一年,是如此美好!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嬉笑声也渐渐消逝,流连于花灯之中的我,心中顿时有一丝不舍,期待下一年的花灯还是如此的精彩……

这就是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赏花灯,想起正月里那片灯火辉煌,不禁内心荡漾……

篇三: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跨年

春节有不少习俗,不过,在除夕这一天,我最喜欢的,便是年夜饭和守岁了。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饭的习俗。

不过,我们的年夜饭有些不同,先是到爷爷奶奶那儿吃一顿大餐,随后又去外婆外公那儿吃一顿汤圆,令我好不快乐。对于大餐,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我真正喜欢的,是汤圆。馅里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们用面包起来,做成水滴状,再一个个下锅,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来,倒上些酱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两三碗呢。

吃完年夜饭,接下来便是守岁了。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活动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岁》中的“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襟”足见“守岁”活动由来已久。守岁的时长不定,古时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现在也有守到十二点多的,而我们,就是如此。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的,吃完了饭,便开放起了烟花,有各种花样的,比如,先放会喷火花的,在放的同时,又点上旋转式的烟花。这时院子里,俨然成了一个火花的舞台。这便是放烟花了。还有吃夜宵,烧些面条,荷包蛋什么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欢喜……

不知不觉,已到了12点。实在拗不过时间的倔强,小孩的眼皮开始打架了,应该睡觉了,于是便向前一年道一声再见,随后沉入新年的第一个梦。

篇四: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元宵节的“圆”

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一天到晚难得看到她闲的时候。但无论多忙,元宵节这一天,她总会腾出时间给我们一家做汤圆。

“妈妈,今天元宵节你又要做几种汤圆?”“哎呀,你没看我正忙着呢,你哪凉快上哪去,别给我添乱!”“哦,知道了。”

我就安安静静的看着妈妈揉面团,面揉好之后,妈妈就,用保鲜膜把它盖了起来,让面团发醒……

过了差不多30分钟,妈妈在面团发醒的差不多了就把保鲜膜拿掉了,接着又把面团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把它揉成了圆圆的小小的跟普通的汤圆差不多的小圆球。最后把它放进锅里煮……

趁着汤人在锅里煮的时间,我问妈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妈妈说她也不知道,要我自己去查手机。

我打开百度搜了一下,便搜找到一个跟元宵有关的故事。相传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帝,但因刘莹胆小懦弱。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术中,之后吕氏一族想模仿的诗被邪王刘囊知道后,他灭了吕氏一族,帮刘氏夺回了皇权又把平定叛乱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就是元宵的由来历了。

我放下手机,走进厨房,看见妈妈掀开锅盖。有一股白烟往上冲。妈妈往锅里看了看,然后说道“汤圆煮好了,把红糖拿一罐出来。”我应了一声,就跑到。厨房后面拿了一罐红糖。

妈妈拿漏勺把锅点汤圆拿了出来,放进成有红糖的白色的小圆球外面又围了一层红糖。看起来美味极了。

红糖汤圆一端上桌,我们几个孩子就抢疯了。妈妈说:“慢点夹,锅里还有呢。”我夹了一个放入口中软软的汤圆,再配上一层甜甜的红糖,糯糯甜甜,简直是世间的美味。爸爸也一个劲地夸好吃。看着一大家人吃得稀里哗啦的,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元宵的红糖汤圆不仅裹着红糖的甜味,还有大家浓浓的亲情。

篇五: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元宵节吃汤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对于我们孩子来说,节日最重要的是“吃”。

每年元宵节奶奶总会给我们做元宵吃,今年也是如此。我对奶奶说:“我可以帮忙。”奶奶同意了。奶奶先把准备好的糯米粉倒在一个大盘里,然后一边加开水一边揉搓糯米粉。“加水要慢慢加,一点点的加,等到糯米粉搓成一团,软硬适中了,就不能加水了。”奶奶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把芝麻和白糖搅拌好了,再把糯米粉搓成一个个小球状,然后把芝麻和白糖的料放入糯米粉内,搓成圆形……

奶奶把水烧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圆溜溜的汤圆儿放进锅里,汤圆立刻沉入锅底。奶奶用汤勺轻轻地搅动,防止汤圆粘在一起,然后盖上玻璃锅盖,很快玻璃就有一层水蒸气。过了几分钟,水又开了,“咕噜咕噜”冒着泡儿,从锅缝中冒出许多水汽,一个个汤圆接二连三地浮上来了。

我好想吃啊,拿了勺子正要去舀。奶奶说“别急,让它再煮熟一点儿。”大约过了5分钟,奶奶用汤勺把那些在水里打的滚的汤圆一个个的舀起来。看着大碗里白白糯糯的汤圆,我垂涎欲滴。这时奶奶才说“可以吃热乎乎的汤圆喽!”我一听马上一阵风似的冲过去拿碗,用汤勺舀了满满一小碗汤圆。

我迫不及待地把汤圆舀入嘴中,哇!好烫!但是真的好吃!外面的那层薄薄的皮,比软绵绵的棉花糖还软,真是嫩滑柔软,香糯可口。轻轻一咬,你会感觉香喷喷,甜甜的芝麻流入嘴中,咽下肚子,甜味一直徘徊在嘴中,真让人回味无穷,一大碗滚烫de汤圆,我五分钟不到就吃完了。

我喜欢汤圆儿,元宵节吃汤圆是愿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吃了汤圆,我希望我的家庭可以甜蜜幸福。

篇六: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藏在记忆深处的鞭炮声

夜,静得可怕,大多数人因抗拒不了疲倦而睡着了,只有少数人坚持守岁。而我躺着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缺点儿年味。往年的过年是多么热闹。而今,想体验放鞭炮的日子,只有回忆了。

想起以前,大人放烟花,小孩玩鞭炮,那叫一个不亦乐乎。年前,大人们就会大手大脚地买许多烟花爆竹储备家中……除夕这一天,大人们忙完了简单的祭祖仪式后,便点燃的香点燃那根绿线,只听“嗞嗞嗞”的声响,后来便听到了那美妙的声响“嘘——啪——”。仰望天空,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像极了一朵朵美妙的大花,红的、黄的、紫的、绿的,颜色一个比一个光鲜亮丽。不光我们家燃放,家家都在燃放。鞭炮声此起彼落,烟花绽满天际,把漆黑的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昼……

小孩子们也不闲着,悄悄拿着大人给的红包,来会奔忙于超市,小商店。不为别的,只为买摔炮玩。有的胆子大一点,买声音较响的“大红鹰”玩,还有的索性学着大人样,买大火炮。

而我最喜欢的便是“大红鹰”了,从中拿出一根,在盒子边红线的地方一划,便会发出“嗞嗞”的响声,冒出点点白烟,接着立马扔出去,让它在空中爆炸;也可以将它摆成一条龙的形状。点燃“龙头”,然后看着“大红鹰”从“龙头”炸到“龙尾”,看起来就是“火龙”,很是壮观。还可以把点燃的鞭炮扔在水里,在水中炸开,炸的水面上层层涟漪……

而现在,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一点鞭炮渣,闻不到浓浓的火硝味,让人感觉缺少了年味。我怀念以前的时光,但为了环保,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一习俗也只能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了。

篇七: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叫“五月节”。

过端午节时,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

那么要怎么制作粽子呢?分三部。1。要准备好宽胖的粽叶,把头部剪掉,再用水泡,确保粽叶不会太脆。

2。再准备豆子、红枣和糯米,取两片粽叶,尾巴和尾巴相叠,翻过来折成锥形。3。之后放入糯米、红枣或豆子,把它们压紧实。然后把粽叶盖过去,把四周包住,最后扎线即可。

做好以上准备,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煮个大约六小时。打开锅,一阵白白的滚烫的烟喷出,香味沁人心脾。

咬上一口,香甜软糯的感觉浑然一体,让你百吃不厌。棕色的粽子看上去好吃极了,黏黏地让你忍不住再吃一个。

传说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便有了端午节赛龙舟一习俗。

而且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因屈原投江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这个节日——端午节。

我们中国有许多许多习俗,端午节就是其中之一。尽管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渊远流长,但还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一般的色彩。

篇八: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年夜饭

张肖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过年从腊月中旬就开始了呢!在我们老家,喜庆的气氛可以从除夕一直延续到元宵节。最让我们小孩子期待的那便是大年三十那顿热热闹闹、有滋有味的年夜饭啦!

年夜饭的准备,往往都是从大清早就开始了。一大早,奶奶就赶去菜场进行大采购。“鲫鱼,新鲜的鲫鱼,透骨新鲜。”“快来买年糕,好做烤菜年糕嘞!”“看看咸蟹,看看这红膏……”市场里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

在我们家乡,春节是要吃饺子的。这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喜欢的项目。这春节的饺子还有不少讲究呢。听奶奶说:“守岁时包,辞岁时吃。辞旧迎新,是开年交好运的好意头。”今年的春节,多年没回家的叔叔也回家了,家人团聚,更是热闹非凡。

这一次,奶奶在饺子里包了花生,“花生”寓意着好事发生。弟弟偷偷跑到奶奶身边,悄悄问:“奶奶,能不能开个后面,告诉我哪个里边包了花生?”奶奶神秘地摇了摇头说:“可不许耍赖。”

第一锅刚煮熟,我们几个小孩儿就立刻端坐桌前,小心翼翼捧着碗开始吃,一小口一小口的咬,生怕错过裹在里面的花生碎儿,可一碗见底,谁都没吃到。机灵的堂弟小眼睛骨碌一转,发现新煮好的这盘饺子里,有几个大肚子的水饺,也有三两个花边不同的。发现新大陆的他急着手舞足蹈,招呼我们过去。我们仨仔细端详着,果然,只听”咯吱,咯吱……几声,我们都吃到花生饺子了,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停地向大人们炫耀着。

天色渐渐暗下来,年夜饭逐渐端上了桌。香喷喷的油爆虾、清新爽口的小黄瓜,无不使人垂诞欲滴。摆在中间的是一道“剁椒鱼头”,奶奶放了十足的辣椒,这道菜可大有来头,据说准吃到的越多,谁的脸会越红,那这一年一定会红红火火。弟弟拿起筷子夹了一大块口,刚放嘴巴就辣得直吐舌头,大叫:“红红火火不适合我,我只能尝试着蒸蒸日上。姐,快给我拿来蒸馒头……”在一阵阵欢笑声中,大人们聊着这一年的大小事,还不时互相敬酒。小孩则免不了斗嘴,奔跑打闹。

在这幸福里,我若有所思,是家乡的这份习俗牵动着我的心,让家人们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团圆。家乡春节的一切都令我回味无穷。

篇九: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米糊界的“大杂烩”

家乡的味道永远是勾起舌尖味蕾最朴实的味道。不论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工作繁重的大孩子,安度晚年的老孩子。提起最熟悉的味道,莫过于——家乡的味道!

一碗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尝到的“菜米糊”,说到它,嘴里便不自觉咽下三四口唾沫。咸淡适中的米糊,搭配上各种食材。土灶里升起热烟,混合着米糊的浓香,伴着外婆用大锅铲不停搅和,香气更是四处乱窜,令人想入非非。浓稠的米糊像许多个小吸盘,牢牢粘在锅铲柄上。

在一般人的眼里,也许这和早餐店里的米糊只有模样之分。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外婆告诉我,我们这儿的米糊有个美丽的传说。不是在大年三十熬成的米糊,滋味往往达不到年三十米糊那种鲜美诱人,味道自然逊色了许多。大年三十熬的米糊会特别鲜。因为居住在天上的七仙女会在这天夜里来到凡间,给放在正桌前的米糊撒下不同的佐料,让米糊的滋味鲜美起来……这让我对这道美味更增添了一份神往。

“菜米糊”听这名字中的“菜”,就猜到这道美味中一定会添加很多素食。的确如此,“菜米糊”在熬制的过程中,放入了炸豆腐、青菜、白萝卜丝、胡萝卜丝、榨菜……就连熬米糊用的油也得特别讲究:不能用平常炒菜的猪油,也不能用普通超市买的色拉油,必须得用农村里自己榨的菜油!众所周知,菜油是用油菜籽所榨成的,为了让“菜米糊”成为真真正正的素食美味,每个步骤乃至每个细节都不容马虎。因为外婆说过七仙女是吃不得荤的,她们爱吃素。如果不小心用了由猪皮榨成的猪油,可就别想她们往米糊里添上神奇而又神秘的调料了哦。

当一碗香喷喷的菜米糊端上桌子的时候,那种浓浓的而又不失鲜美的味道顿时飘浮在空气中,我肚子里的馋虫就被香味勾引出来了。我狼吞虎咽地吃着,那样子像极了几天没吃饭的乞丐。真是太好吃了,馋得我舌头都快要吞下去了。不一会儿,满满一大碗的菜米糊就被我吃的干干净净。

“菜米糊”,浓郁绵密,是我们家乡的过年风俗,更是一种地方特色。如此诱人的美食,是否让你也垂涎欲滴?

篇十: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日。在我们龙游,端午也时兴吃粽子。

奶奶会在端午前一、二天便将粽子裹好。端午节这天,早上一起床,便会闻到一阵粽子的香味。我每次闻到这种清香,便会缠着奶奶给我剥粽子吃。

棕子里黏黏的糯米饭露出来,咬上一口,香味便会从口中扩散开来……很是享受。没过一会儿,一个粽子便被我狼吞虎咽地吃掉了。

据说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写出了许多爱国诗作。他因为国家沦陷而抱石投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尸体,便划着龙舟,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让鱼虾吃粽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体。

时过境迁,也许,现在端午人们吃到粽子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屈原,很少有人会给自己的内心裹上沉重的色彩。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吃粽子,已成了我们龙游人,乃至整个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单单只是为了纪念节日的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近年在龙游还有划龙舟的习俗。每年的端午前后,龙游的龙舟协会,便会在灵山江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灵山江畔聚满了人,人们顶着炎热,带着满心的激动,观看比赛。五六条龙舟从岸边相继划出,水面上泛起了波纹。一条条龙舟你追我赶的。岸上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好不热闹。大人们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往往龙舟比赛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船上的人拼命地划着船,鼓手用力地敲打看鼓,这几条船的实力势均力敌,不分上下,最后其中一条龙舟凭借一点点优势,摘得金牌……

龙游的端午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有插艾草,插菖蒲,挂香包的习俗。不管哪一种习俗,都反应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世界也在发生变化。

篇十一: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飘香的端午

端午,是个美好、充满糯香的节日。

端午又至,粽子的香味溢入鼻腔,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窜入耳中,艾条插在门上的模样映入眼中……这里有数不尽的寄托、欢欣、亲情……

说着乡村的端午,谁又不会嘴上立刻产生一种甜、盐杂陈的糯香呢?幼时的端午,母亲会先在前一夜泡好白白的糯米。那一夜,我总会睡得不安稳,总是盼着、望着吃到香甜的粽子。第二天一大早,我便会起床盯着那白胖软糯的糯米,并催着母亲起床来包粽子。

母亲被催着起床,母亲捞起了那些糯米,用早已经准备好的粽叶——懈叶来折成四角的绿粽,一组接一组。年幼的我,蹲在一旁,瞅着母亲一举一动,看着白糯糯的糯米,颠了又颠,巴不得现在就吃掉那群白胖的小东西。母亲利索的手脚,很快将粽子挨个包好。现在粽子更迷人了,我更想吃了,在一旁等着粽子的出锅……

一般吃完粽子后,母亲会让我和姐姐在门上挂艾草。我对挂艾草可以说是“不离不弃”,对它十分感兴趣,由于那时矮小的我够不到那么高的门上,姐姐通常会禁不住我的要求,抱着我,我才会喜笑颜开地把艾草束插在门上。下来后我会与姐姐在门前的小院打闹追赶……就算摔了跤也是边笑边爬起来,接着和姐姐“你赶我摔”,“太累了!姐!你等我一下……”我边喘粗气,边和姐姐商量……

端午节的夜晚,我们一家人会去农田里祖辈的坟前,我因为对那种事是害怕的,常把脸埋在姐姐的一旁,不想看见那些坟。最后还会被迫给祖先“作个揖”,说些祝福或要寄托的话。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算是我最珍贵的记忆了。端午啊……那是个美好珍贵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飘香的味道,欢声笑语的小院……

篇十二: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每逢元宵节,恰好明月当空,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被照得火炽而美丽,无论是淘气的小孩子,还是年纪大的老人,谁不是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热闹繁华的画面。

在灯会上,孩子们个个喜笑颜开,举着各种各样的花灯,在人海中钻来钻去欢呼雀跃,大人们也放下繁忙的工作,拉上亲朋好友来到广场赏花灯。

广场上,一幅幅灯展都光彩照人,令人陶醉。一抬头看各式各样的花灯像是无数颗星星一样,照耀了整个灯会,到处绚丽多彩,光彩闪烁。他们有的一律是玻璃晶莹剔透,有的清一色是荷花灯,五彩缤纷,有的全是沙灯,半遮半掩,有的通通是元宝灯,灿烂辉煌,有的都是虎灯,气势磅礴,不仅样式上各种各样,连上面的图案都丰富多彩。

元宵灯会真是热闹非凡,那么花灯的来历是怎样的呢?

听说花灯起源于汉武帝,每年正月十五日在皇宫设坛祭祀当时最尊贵的太阳神,由于彻夜举行,所以在夜晚里点灯照明。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在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所以,每到正月十五日,到处灯火通明,不管是谁,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天空上也飘着灯,那是有人放孔明灯,许多人许下美好的愿望,随着孔明灯冉冉升起,我的心也随之颤抖,那一盏盏灯载着真挚的情感,暖暖的祝福飞向远方…

人们的欢笑声久久回荡在广场的上方…它们或许是同孔明灯漂浮在空中,飞向远方…这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情意浓。世间有那么多情感,或许都藏在花灯里吧!

篇十三: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春节到来又离去,年复一年都是如此。新年,有欢乐热闹,也有宁静美好,你喜欢哪一种呢?

城里的元宵节是热闹喜庆的,道路旁都挂着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花灯,家家户户伴着月色,围着一桌吃汤圆,除此以外,还有猜灯谜、放烟花等精彩活动。

不管南风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吃汤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元宵别称汤圆,由糯米制成,陷有芝麻、豆沙、鲜肉等,团圆饭上汤圆也是我们家每年必有的甜点,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白胖胖的汤圆端上来,色泽莹润,咬上一口表皮很Q很光滑,糯糯的,一咬即破,里面的芝麻馅立刻流淌出来,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温暖甜蜜的氛围瞬间萦绕全家。

除了全家团圆,我们还要放飞自己新一年的愿望和目标,于是我和一家人一路欢声笑语,兴奋的去放飞梦想,这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

放飞的梦想,是孔明灯,说到孔明灯,它是个战斗计策,剧《三国演义》记载,孔明在平阳被司马懿围困,他便教手下人点起一个个灯笼随风飞去,司马懿看见了,以为孔明朝那个方向逃跑了就向那个方向追去,孔明得以脱险,孔明灯由此命名。现在放孔明灯以成了元宵节的一个习俗,寓意团圆吉祥。

夜深了,皓月当空,月光皎洁,此时乡镇一片寂静。

我与家人提着灯,来到乡镇的小河边,这条河水平如镜,倒映着明月,月光洒在草地上,洒在世间的一切角落,一切都闪耀着银光。

我们放飞的孔明灯形状特别,呈圆柱形,上下有两个黑盖子,中间凸起,表面糊着一层粗糙的纸,有一轮一轮的环状塑料圈,下面挂着丝线。这孔明灯在月光下看起来是深红色的,闪着银光徐徐升空。

我提笔,写下自己的愿望,事事顺利,学业有成,这虽然通俗了点,却体现了我们朴素淡雅的心灵与我们不同寻常的追求。

落笔后,我瞧了瞧这简单的八个字,饱含了我的深深诚意。

微风一阵阵拂过,带着一丝暖意,我慢慢松了手,孔明灯随风飘去,越飘越远,我凝视着这一切,久久不愿离去。

在这个宁静美好的夜晚,还有许多孔明灯飘在夜空中,成了元宵节独特的风景。我仰望星空,感到我们那盏孔明灯是最亮的,新一年到来,我们愿望满满,让每一年过得都有深刻的意义。

篇十四: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看到国家灭亡,伤心不已,写下绝笔之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悲忿的怀抱大石,毅然决然的跳下汨罗江。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屈原投江殉国后,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放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时节及节后,天气炎热,蝇虫滋生,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古人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能杀百毒,在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

篇十五: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龙游独特风味——发糕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

篇十六: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北京就是我的家乡。北京不仅有雄伟的长城、辉煌的故宫,更有众多的胡同。胡同里,留存着几代人念念不忘的老北京风俗。

每天上学,路过西四,我都会看到一座八角七重檐的青灰色砖塔,静静伫立在一片低矮灰旧的老建筑之中,那就是万松老人塔。塔下,是北京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一个周末,我怀着好奇心,拜访了它。

走进胡同,逼仄的街道,灰旧的墙壁,世界仿佛变小了,我也不由放慢了脚步。不经意间,两扇掩映着的朱漆大门吸引我的眼光。斑驳的门板上是何方神兽?像狮子,又似猛虎,怒目圆睁,獠牙锋利,大嘴里叼个大铜环,好像在警告我不得靠近。啊,这不就是辅首吗?辅首俗称“门环”,用来关门和叩门所用,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门把手和门铃。

我想起游览故宫时,见到的那些鎏金铜辅首,尺寸更大,做工更复杂,图案更具不可冒犯的威严。遥想紫禁城的夜晚,谁会走家串户,去叩响这些门环呢?

在朱漆大门斜对面,另一座不太显眼的大门辅首,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个黑铁造型,八角形,边缘是荷花花瓣,里面点缀一圈镂空的波浪,配以圆圈状的门环,既美观又大方,结实耐用。与前面的猛兽怪物相比,这家的主人,人品可见哦。

这些深藏胡同里的辅首,究竟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呢?

据史书记载,在汉代已经使用辅首。在封建时代,辅首有很明确的等级规定,不同的辅首象征着宅主人的地位与财富。《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

辅首的作用不仅仅用来开门和叩门,已然是主人等级和地位的象征。然而,老百姓们创造出许多寓意深刻、外形精美的门饰图案,以表达内心的良好愿望。有吉祥图案,有花木动物,有主人职业特征。经过长期演变,辅首起到装饰美化大门的艺术效果,又被赋予了保护家人和为“家”祈祷的意义,可谓“一举数得”。

起源于信仰,兼具实用,融入了审美,最终演变成中国传统建筑大门的重要构件的铺首,其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和民俗艺术,是需要我们不断发现和探寻的宝藏。

推开吱呀的大门,轻扣门环,清脆的声音在胡同里回荡。每一个辅首的背后,都有一个悠长的老北京的故事……

篇十七: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清明粿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清明节这天,人们踏青、扫墓,吃清明节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制作清明粿,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复杂。青是做清明粿的关键。在外婆家河对岸的路旁,有许多青,这种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给清明粿染色的关键。到清明节的前几天,外婆就会采摘一大桶青回来,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诉我:这种草长相普通,很难发现,但只要上面没有白色细绒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后,把青粉与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这一步,也需要细致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团一小团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细,不然吃起来就有疙瘩。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块,在里面包由笋、雪菜、肉、豆腐干炒成的馅。粿上的花边很独特,要包成类似锁形的形状,这种包制手法,外婆和妈妈总是很熟练,而我学了好多次都还没学会。一个个精致的清明粿排排摆放在桌上整张桌子都摆满了。每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们就在蒸笼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粽叶,一段粽叶上面放一个清明粿,这样吃的时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时,一揭锅盖,满厨房都飘着青的清香。锅里躺着的,是一个个晶莹透亮的墨绿色的清明粿,而孩子们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个抢去吃了。一口下去,满满的馅料,还有油流出来。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冻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传统美食。是我记忆深处的美味。

篇十八: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端午话习俗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家乡龙游,每当端午前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因为端午人们要吃粽子,所以不论是商家店铺,还是寻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叶,备好糯米和馅料准备包粽子。

我很想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外婆求教怎么包制。首先把翠绿的粽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大红枣,流油的咸蛋黄,酱油腌制好的五花肉,糯米,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粽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半窝,铺上一层调制好的糯米,加上枣子,金烂烂的咸蛋黄,再铺一层五花肉,最后铺一层糯米包出棱角,扎上棉线完工……粽子在外婆手里翻滚着,看着十分容易。可我总是包不好,最后一道四角形状的工序,可把我难倒了……

完成包制,就剩下煮制,外婆说要放进锅时猛火煮大约1小时,接着文火煮30分钟。听这时间,可把我吓坏了。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外婆,还剩几分钟?”“外婆,好了吗?”“外婆,熟了吧!”……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时间到!”不等外婆走向厨房,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碗,筷。

粽子煮熟以后,粽叶颜色变深了,剥开墨绿的粽叶,只见金黄的米团里镶嵌着深红的玛瑙枣,红,黄,绿三色互相映衬,十分艳丽诱人。咬一口真是软软糯糯,溜光爽滑,三口两口吃掉一个,再来一个……

端午的这天不只吃粽子,我们还有别的话动。这里这一天家家门上挂上碧绿的艾草,菖蒲,洒黄酒,驱蚊虫,以求端午平安。更有趣的是街上会有卖香袋的,小巧玲珑还绣乎精致的图案,很是可爱,惹得过往的人驻足观看,非要买上一个才心满意足离开。

我深深地期盼着,端午节的到来,因为一年里只有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们嘴里,才会有不同于往日的美味……

篇十九: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寻味-清明果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憎。”又临近清明,又忆起那令人垂涎三尺的清明果……

正去往外婆家的我心情大好,因为清明节到了,外婆邀我们一起做清明果。车窗外是一片绿,郁郁冉冉,青翠温润。青烟缠绕在太阳身边,显得祥和,宁静……

到了大门口,还没进去,就已经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艾草味,清新,令人神清气爽!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熟悉而忙碌的身影。妈妈正在准备粽叶;二姨在和面粉,有白的,有墨绿的;大姨正在剁肉,一刀刀下去,肉馅也变得Q弹,顺滑,一看便令人食欲大增;而外婆则在包清明果!我可不能袖手旁观,我连忙跑了过去,揪了一小团面粉,跟着学了起来。

看着挺容易,但做起来得费不少劲:我学着把面团压平,用勺子刮了一大团馅放在里面。面团暖呼呼,软乎乎的,好舒服啊!馅团则像一位宝宝窝在面团的怀抱里。接下来我又学着做花边:把边慢慢的合起来,用手小心翼翼地做着……啊!这边皮因为太薄破了!我心急如焚,赶紧找来面团封上去……不久,一个“丑八怪”诞生了。服输可不是我的性格,再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完成了一个有些模样的清明果!心中的自豪感瞬间往上涨的不少。像捧着至宝一般轻轻地放入蒸笼里,和大人们做的果一起蒸……

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的,各种想象、期待、煎熬,把我紧紧地包裹着。我不停地想象着自己做的果在锅里的变化。曾多次冲动想掀开锅盖证实自己的猜想,都被外婆阻拦了……一时间,竟觉得蒸果也是熬人的事……

揭开盖子,热气扑面而来。我两眼发光却找不到我做的那个果。蒸笼里清一色都是墨绿的果。我做的果呢?定睛一看,那个瘦瘦小小的家伙不正是我的杰作吗?望着满笼清香四溢的清明果,原本淑女的我变得不矜持了……细细慢嚼,一股艾草味充满了我的口腔,咬开一层皮,里面肉的香味顿时飘了出来。好吃!太好吃了!整个身体似乎都沉浸在清明果里……一家人边做边吃,别有一番味道。

在我们龙游,临近清明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和我们家一样,一个大家庭的人聚在一起做清明果。

清明果不仅好吃,还有来历。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遭追捕,误入一位农民家。农民在给李秀成做饭时,用艾草汁加入面团,加入馅料……李秀成觉得很好吃,这种食物才得以传延下去……

做清明果,吃清明果是我们这里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每逢清明节,便会想起那令我垂涎三尺的清明果……

寻,记忆深处的美食,最古老,最悠久的味道……

篇二十: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端午节

在我的家乡,过端午节有包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端午节包粽子原来是喂给水下的鱼儿吃的。古时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们担心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发明了粽子,每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做粽子投到江里去。

在我们这,端午节前后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粽叶,不要枯黄的,也不要破损的。如若摘了这质量不好的粽叶,不仅味儿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们把粽叶包成一漏斗状,倒进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松,然后用手捂紧。最后用绳子捆紧。如果不想吃如此单调的粽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红豆之类的东西。奶奶总是把粽子放成一挂挂,放进锅里蒸。蒸好后,大家总会把自家的粽子分享给亲近的邻居、朋友。他人也会将自己家的粽子拿出几挂,以同样的方式回赠。小孩子则目不转睛地盯看盘子中的粽子,此时的粽叶已经蒸得发黄了。把粽叶撕掉,粽子的糯香就渐渐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觉白糖的甜与糯米的软尽在口腔中徘徊了。

传说,屈原跳江以后,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为国为民的人竟会跳江而死。于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连夜寻找已经了无音讯的屈原。才有了如今的赛龙舟。

在我们这,还有赛龙舟等活动。曾经龙舟上是没有龙头和龙身上精致的花纹的。但经过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龙舟看起来宏伟壮观、美仑美奂。江上一条条的龙舟上坐着几十号小伙子,他们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队伍。小伙子们一个个眼神坚定,像是要大战一场一般,整个队伍流露出气势磅礴之感,仿佛只要他们大吼一声,天都能震碎。场外人声鼎沸,观众们呐喊助学金威……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

本文地址:https://www.bqzwb.com/xxszw/liunianji/1393020.html

  • 标签: 六年级 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家乡 单元 风俗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推荐20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推荐20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笔趣作文班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11652号-6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