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作文班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三顾茅庐分析人物形象(精选3篇)作文

三顾茅庐分析人物形象(精选3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5.26W 次

篇一:三顾茅庐分析人物形象

三顾茅庐分析人物形象(精选3篇)

生逢乱世,一定要谨慎。无论是对明君的选择,还是归隐后的为人处世,都含有大学问。在当时,尤其是那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只有选对明君,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有同样抱负的帝王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与理想。否则就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三顾茅庐》中,诸葛孔明便把如何选择与确认自己以后效忠的对象这一理论体现的淋漓尽致。

“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是一种对刘备的试探;首先抛出自己不愿出世的假象,试探刘备是否有诚心、有意图请人出山;

之后“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国忧民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这是一种自谦,亦是对刘皇叔心怀天下苍生之情的一种肯定与敬佩;但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在这其间,仍不乏有淡淡的戒备之心。此乃人之常情,亦是在乱世的生存之道啊!

但在刘皇叔的一番劝说之下,孔明最终改变了主意,开始从心中认可这位胸怀天下的刘皇叔了;故而“笑曰:‘愿闻将军之志。’”这一笑意味深长,既有对刘备的认可,亦有对自己即将出山的感慨,更有对天下大势的自信!因此才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隆中对。

不容易啊,经过一番不懈努力,往来三次、据理力争,诸葛亮终于成功被说动了!而这最后一步,便是做最后的确认,让自己知道对方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到底是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天下百姓所想,还是只为权势所虑。

经过这一番交谈,诸葛亮可谓是真正同意了出山,若没有刘玄德三顾茅庐之决心,没有反复劝说之恒心,没有诸葛孔明日后的忠心,就不会有三分天下之局势。

而同样的,请人出山辅佐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玄德一见孔明,便放低了自己的身姿,不惜一切代价,只为能请到孔明出山。“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自报家门,名为正统,更有说服力;极力抬高先生,让人升起一种自豪感,有益于接下来的进程;回说昨日,即使三次来往,却一直内心坚定,毫无怨言;而言外之意便是向其诉说自己的辛苦与诚心,希望得到高人帮助。

但更为经典的,当属“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泉林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刘备把握住了大丈夫,尤其是一个有志向的大丈夫的心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哪一位有志青年不愿意为报效国家尽出自己的一份力呢?更何况是一位只有二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子。刘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心打动了孔明,终助他成立蜀汉。

所以,即使把他们之间的对话放到现在来看亦是极其现实的一段对话。虽说不涉及到请人出山,但在选拔人才或者面试时是极其有用的。

从面试官的角度来说,对一个人的抗压能力,管理能力,紧急处事能力的测试,以及对一个人微表情的观察是作为一个面试官最基本的素养。

而从面试者的角度来说,尽可能多的体现自己的才华的同时,能大方、有条不紊的处理或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与事情则是首先要学习的;我认为这一本领仅排在道德规范之后。

总的来说,在这个社会上,学会了解对方,学会小心谨慎还是要得的。对一个明君的选择则是重中之重。一个优秀领导者,必能带领你前往梦之彼岸。

篇二:三顾茅庐分析人物形象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来请卧龙先生出山,卧龙先生推三阻四,毕竟是否名副其实,他的话语却足以使人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节”的境界。他不仅对刘备颇有启发,同时也是我人生待人处事的老师。

刘备在请高人出山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大智慧。首先,高人洞察力与自尊心都是极高的,所以与高人相处的绝招就是真诚。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因诸葛亮外出云游而悻悻而归,他却没有就此放弃,仍然有了第三次求见诸葛亮。他给足了诸葛亮高人的尊严与应有的礼貌。同时也向诸葛亮表明了诚心。他的典范做法教会我要以礼待人,只有一颗真心才能换来他人的真诚。

再看他的用词,“鄙贱”“曲赐教诲”“贱名”“赐教”……如此这般的谦词数不胜数。再看他的动作举止:一、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二、徐步而入。三、拱立阶下,犹然侍立。四、玄德下拜。五、避席拱手谢曰,顿首拜谢。刘备是汉室宗亲,身份尊贵,但他却能完全放下架子,向一介“山野村夫”磕头叩谢,语言谦卑。这不仅是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才识过人,更是因为他有海的胸襟、天的格局。他不会自恃过高,自傲自负,而是拿得起放得下,这也是最令我敬佩的一点。

他坚定的意志也是艰难曲折,困难重重的坎坷路途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在两次的徒劳无获之后,他仍然满怀希望的再次来到茅庐,在结义兄弟的不支持且动摇时,他斩钉截铁地坚持自己的选择,在诸葛亮无穷无尽的睡眠时,他没有烦躁只是静静的等待。他的坚定,真诚与心忧天下逐渐感动了卧龙先生,也感动了我,我懂得了,做一件事要意志坚定,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刘备的胸襟、胆识、格局、智慧足以让他成就一番宏大事业。

与刘备学习完怎样请高人出山后,我便向诸葛亮学习如何跟对人了。

诸葛亮的内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家国梦,但他故作不关心天下事,只是在等那一个良机。他先再三考验刘备的诚心,屡次不见,但刘备锲而不舍,这算是通过第一关。第二关,他假装睡觉,时间良久,睡醒后更衣又半晌,与刘备交谈又再三推托,称只想种地。这便是考察刘备的耐心。第三关,便是查验刘备是否与他同有报效国家之志向,如此,便算是考察完成。诸葛亮从耐心、志向、礼貌等各方面选择明主,这也是我未来工作的榜样。

刘备与诸葛亮,一个是伯乐,一个是千里马,逢此乱世却能相遇,这是老天的恩赐。他们的碰撞燃起了火花,那花随风飘入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

篇三:三顾茅庐分析人物形象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英雄奇才,百辈尽出。在历史的硝烟中,那一抹飘逸的身影,面如冠玉,头戴绾巾,身披鹤鼈,无疑是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光点。

罗贯中先生笔下的《三顾茅庐》是诸葛亮绽放光芒的第一处舞台,他与刘备之间的有来有往,思想上的血雨腥风,目标上的同仇敌恺,在二者的语言中悄然酝酿,二者皆有所作为,心怀苍生,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对于后人最好的滋润。

话说诸葛初见刘备是因其锲而不舍的态度所打动。诸葛亮何许人也,他设下此局,必有他内心所道。正是三分天下之大时局也,唯有手握重权之人顿悟苍生是一切,才可救天下于水火之中,正如范仲淹所道“居庙堂之高,则尤其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正是谦逊之人,诸葛先生在他身上看见了平和、一心求贤的仁善与坚持,才会向他伸出橄榄枝。我们生而为人不要拘泥于小小的为己中,为他、为人、为国、为世界才是人应有的志趣所向。由此可见谦逊和善的态度是门票,心济天下的梦想与志向是通向罗马的金砖。古有周文王求贤姜子牙,刘备三顾茅庐,今有华为精招天才少年秀于世界——乃是天之大道也。

再道刘皇叔取得见面之机后是如何把握住的呢?会面后第一步表明身份——“汉室未胄,涿郡愚夫”,再者赞颂诸葛——“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身为一个领导者,但面对贤人时,必要降低身份,表明自己求贤若渴的态度。刘备、诸葛亮交谈时,二者礼尚往来,刘备抛出司马徽、徐庶二人引荐的语句,势必引出诸葛亮投诚的玉来,加以直入人心的一句“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泉林之下”?是啊,诸葛亮韬世奇才,满腹经纶,又心怀天下,怎肯居于一野,又怎能弃天下于不顾?于是他笑了,道“愿闻将军之志”。这一笑,定了天下,带来了古代史上一人的璀璨光华。这一幕属实经典。

每每读到《三顾茅庐》,心中便充满了对于刘备和诸葛先生的崇敬之情,神思悄然来到那个茅草屋下,像是看到了他们相谈甚欢、惺惺相惜的样子,几个时辰的功夫,天下局势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大概这就是时势吧!历史总是朝着它应有的方向一刻不停的前进着。

本文地址:https://www.bqzwb.com/czszw/chusan/1356108.html

  • 标签: 茅庐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三顾茅庐分析人物形象(精选3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三顾茅庐分析人物形象(精选3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笔趣作文班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11652号-6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